近日,陳可辛接連開機兩部體育電影——《中國女排》和《李娜》。陳可辛是“香港十大導演”之一,代表作有《甜蜜蜜》、《十月圍城》、《中國合伙人》、《親愛的》等,其中《甜蜜蜜》曾在香港電影金像獎中贏得九項大獎。
中國雖是奧運賽場的金牌大戶,但優秀的體育電影卻并不多見。因此,陳可辛此次將目光投注到體育領域,令大家對中國體育電影產生了許多的期待。
中國人的女排情結 在電影中充分體現
你一定看過,運動員奪取獎牌站上領獎臺那一刻。他們或是流著眼淚,或是揚起笑臉。而在他們微潤的眼眶和囁嚅的嘴角后面,藏著的是什么?
賽場上的運動員是光芒萬丈的,那么賽場下的運動員又是怎樣的?
這一切,你都可以去體育電影里尋找。
近日,由陳可辛執導的體育電影《中國女排》正式開機。《中國女排》將呈現這支承載了無數贊譽的隊伍一路走來的光輝歷程。“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搖搖晃晃,但依然堅持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眼中充滿堅定。”郎平這句話,就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
中國女排是中國三大球中唯一拿過世界冠軍獎杯的隊伍。女排精神跨越時代一路傳承,從上世紀80年代奪取“五連冠”,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逆轉登頂,再到前不久的世錦賽巔峰對決中意鏖戰,中國女排拼盡全力打至最后一分,光輝歷史無數。
為了拍好這支特殊的隊伍,陳可辛準備了很久。他去現場看女排比賽,去北侖看隊員訓練,和郎平交流,和女排隊員們做朋友,近距離感知和體會這股精氣神。
中國人的女排情結由來已久。1981年,電影《沙鷗》講述了一名女排運動員經歷挫折之后重新振作成為教練,帶領新一代女排球員取得勝利的故事。1985年,由倪萍、濮存昕主演的電視劇《中國姑娘》,講述的也是中國女排的光榮史。
從1981到2018,兩代女排電影的對比,也正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變化與印記。《中國女排》將于2019年10月上映,為國慶獻禮。屆時,大家可以通過電影再次感受到中國人女排情結的前世今生。
比就比,誰怕誰 李娜的人生態度讓導演著迷
其實,這不是作為導演的陳可辛第一次把目光放在體育上了。
一個月前,陳可辛執導的傳記片《李娜》在武漢開機。《李娜》根據網球傳奇李娜的自傳《獨自上場》改編,講述的是李娜的人生故事。
在微博中,陳可辛寫下這樣的文字:李娜一直是我心中一個巨大的問號,用了四年時間去解答。這個球場上的背影就是她的人生態度:比就比,誰怕誰。這種態度令我著迷。
陳可辛“著迷”的程度著實不淺。在此前籌備這部電影的四年時間里,陳可辛還給李娜拍過一個6分鐘短片,叫《李娜與亡父的“重逢”》。
短片里,李娜與父親開始了一場“隔空對話”。父親踩著老式自行車送小李娜去學網球,李娜問父親:“爸,我為什么要打網球?是不是因為你打羽毛球沒拿冠軍,所以讓我幫你拿?”
后來李娜退役又復出,在大賽中意外摔倒,振作后又把錯過的冠軍奪回來,完成大滿貫,成為一代偶像。此時,李娜的父親已經去世。但他的夢想,李娜完成了。而父親的夢想,也早已成為李娜自己的夢想。
和李娜是因為父親的原因開始打網球一樣,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的女主人公吉塔,也是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而開啟了摔跤這個項目。
《摔跤吧!爸爸》豆瓣評分9.1,讓大家真實地看到一個世界冠軍是如何從不愿意練習摔跤,到成為第一位有資格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印度女子摔跤手的故事。
在不久前剛結束的雅加達亞運會上,印度選手溫什·弗加特奪得女子自由式摔跤50公斤級金牌。而大家更關注的是她的姓氏,溫什·弗加特正是吉塔的堂妹。
原來你以為的結局,只是序曲。
《李娜與亡父的“重逢”》里,小小的李娜問父親:“爸爸,我好看嗎?”
父親笑著回答:“手臂粗了沒關系,做你自己,就會好看。”
當時的李娜一臉懵懂。但想必后來的李娜,已經得到了答案。
國產體育電影主題一路變遷 最終還是回歸人本身
從上世紀50年代謝晉自編自導的《女籃5號》開始,到上世紀80年代的《沙鷗》等影片,中國體育電影的主題和風格一路變遷。上世紀50年代的主題多為憶苦思甜,上世紀80年代則強調為國爭光。而如今的體育電影日漸走出以往的套路與格局,更加注意挖掘運動員自身的掙扎與成長,矛盾與進步。
誠然,為國家爭榮譽是每個運動員的責任和夢想,但在這之外,他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是一路披荊斬棘咬牙堅持才走到了最后。每一個光輝或并不光輝的時刻,匯聚成了最終的結果。
這些也使得大家對陳可辛執導的這兩部體育電影有了更多的期待。如何揮別過往的時代印記,融入最新的價值觀和時代元素,展現出運動員獨一無二的成長經歷,做到有細節有情感有血肉,是陳可辛需要思考的問題。
與大陸相比,臺灣的體育電影則顯得更為熱血。彭于晏主演的《破風》講述的四個年輕人加入單車隊頂級賽事,在殘酷激烈的競爭中,面對來自友情與愛情、名利與犧牲、個人與團隊等方面的抉擇與考驗的故事。故事圍繞自行車這項運動但又不僅限于運動本身,情節十分緊湊,原來體育電影也可以拍成青春偶像片。
《李娜與亡父的“重逢”》結尾處,一個小女孩走過來問李娜:“我不敢告訴我爸爸,我很喜歡網球,但我不喜歡比賽,我還能繼續跟你學網球嗎?”
李娜回答:“做好你自己就好了。”
體育電影最終還是回歸到人本身。一個普通人的不普通的故事,令人敬佩,令人想探究。但體育的本質,并不僅僅是為了成為冠軍,金牌數量也不是成功的唯一衡量標尺。
如果體育令你堅強,令你快樂,便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