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后開工第二天,第二篇署名“宣言”的長文整齊亮相各大黨報頭版?!度嗣袢請蟆贰豆饷魅請蟆贰督洕請蟆贰督夥跑妶蟆范疾患s而同在頭版的下方,用通欄的形式刊登了這篇文章。
上一篇“宣言”的署名文章,發表在1月15日當天,也是同樣的處理辦法。第一篇文章題目是《緊緊抓住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這次的標題更為簡潔:《艱苦奮斗再創業》。
央媒的統一行動,自然預示著這兩篇文章“大有來頭”。
危與機
昨天俠客島推薦劉鶴舊文時就提到,2018年這個時間節點很不尋常。十九大的開局之年、改革開放迎來4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始最后三年的倒計時沖刺、前五年“四梁八柱”的改革措施面臨件件落實的艱巨任務……2018年還是08年金融危機10周年,世界經濟在一場股市大波動中迎來新年,貿易保護主義壁壘森嚴、全球化受挫,今后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發展不會“順風順水”。
正像劉鶴在昨天的文章中判斷的:“危機的自我拓展只有走完全過程才能達到新的平衡點,大危機一旦發生就注定是一個較長的過程。我們對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從這點來說,10年的陣痛期還在延續,中國現在依然處在“后危機時期”。正像2016年,《人民日報》上那位神秘的權威人士所言:“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
但是危中同樣有機遇,“危機”二字就是危險與機遇的結合。劉鶴說:“危機不僅具有對生產力發展的破壞作用,也有積極的創新作用,更有強烈的再分配效應……世界經濟秩序將繼續發生穩步但不可逆轉的重大變革。”
這就是中國走入世界舞臺中心的機遇。
劉鶴的對于危機的認識,不妨作為兩篇“宣言”文章的注腳來看。“緊緊抓住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這是中共高層對當今世界形勢的戰略判斷,是為認識論,而“艱苦奮斗再創業”,則是面對挑戰與機遇,必須要有的精神狀態和工作方法,是為方法論。一篇是對外形勢的認識,一篇是對內精神的激發,一外一內,一客觀一主觀,別有意味。
艱苦奮斗
關于第一篇文章,島上已經有過解讀,可點擊查看。今天刊登的第二篇同樣重要。
標題是《艱苦奮斗再創業》,我們不妨拆成兩個詞:艱苦奮斗與再創業。
“艱苦奮斗”一詞在物資匱乏的時代非常常見。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一窮二白,發展不得不勒緊褲腰帶、節衣縮食;改革開放初期,看到同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鄧小平坦言中國是個窮國、大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F今,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早已走出物資匱乏的時代,“艱苦奮斗”是否過時?
中央不這么認為,艱苦奮斗一方面是迫于落后的發展現實,但更重要的,這是一種延綿下來的精神斗志。“宣言”文章把中共比喻成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創業團隊,還羅列了一個艱苦奮斗的“紅色精神譜系”: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改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塞罕壩精神……
時代在變,但中共這條“紅色精神譜系”延續了下來,這是中共在不同時代表現出的不同的“創業精神”。所以,新時代繼續艱苦奮斗,是有一條明晰的歷史精神脈絡的,這對極重視歷史感的中共來說,絕不會丟棄。
再創業
而“再創業”三字則是源自對自身現實的清醒認識。
“宣言”的文章為此尋找了一個反義詞:守成。在中國的幾千年歷史中,王朝更替總是陷入循環,從創業時的奮發圖強,一落為守成時的碌碌無為,繼而崩解衰敗。這個歷史周期律左右了幾千年的中國歷史,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拿出來套用在中共頭上。
“跳出歷史周期律”,不妨看做中共高層不斷自我革命的問題意識。“宣言”一文給出這么一個答案:以守維成則成難繼,因創興業則業自達。意思是說,任何一項事業都不能靠“守”來維系,要靠不斷“創”來發展,就像逆水行舟一樣,不進則退。這就是“再創業”。
另一個“再創業”的緊迫感來源于對當前困難的認識。
“宣言”一文如此列舉:
國際形勢波譎云詭,周邊環境復雜敏感,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影響廣泛而深遠,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擺在面前,特別是還有種種“黑天鵝”“灰犀牛”……這些風險挑戰,既有來自外部的、也有來自內部的,既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都是我們需要穿越的雷區、闖過的險灘。
文章還舉了泰山“快活三里”的故事,頗有意思。
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叫“快活三里”,一些游客爬累了,喜歡在此歇歇腳。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為久歇無久力,再上“十八盤”就更困難了??v觀歷史演進、世間萬象,大到國家、民族,小到個人、家庭,往往在擺脫枷鎖、拯救危亡的時候能夠迸發出不屈不撓的昂揚斗志,往往在擺脫貧困、解決溫飽的時候能夠激發出干事創業的蓬勃熱情。一旦有所轉變、有所成就,斗志和激情就容易消褪,干勁和闖勁就容易松懈,徜徉在“快活三里”,失去了對“無限風光在險峰”的追求。
一句話總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居安思危、知危圖安,習近平曾提出“三個決不能”:決不能因為勝利而驕傲,決不能因為成就而懈怠,決不能因為困難而退縮。這就是說,中國不會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還得“艱苦奮斗再創業”。
兩篇“宣言”文章一前一后推出,很明顯是為新時代中國的改革鼓與呼,努力凝聚全黨、全國心力,一致向前。從中也可以了解高層對中國發展形勢的戰略判斷和基本立場。
中國今后的發展道路上,一定有惡意“棒殺”,也有諂諛“捧殺”,有“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的無端爭議,但讀懂了這兩篇文章,就可以有基本的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