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題:東風萬里繪宏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紀實
一種理念之所以應者云集,是因為它引發了并肩偕行、逐夢未來的時代共鳴。
“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實現共贏共享發展。”
2013年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著眼人類發展未來,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合作理念,契合了人類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開啟了世界共同繁榮發展的嶄新征程。
順浩蕩潮流,行天之大道。近6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已完成夯基壘臺、立柱架梁,轉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全面推進階段,成為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在歷史時空中鐫刻下深深的中國印記……
圖為廣西欽州保稅港區碼頭(4月13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東方風來——引領發展之路
3月23日,意大利羅馬,“永恒之城”見證重要時刻。
習近平主席2019年首次出訪期間,中國同意大利簽署關于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意大利也成為七國集團中首個簽署這一合作文件的國家。
4月11日,中國同加勒比地區的牙買加簽署諒解備忘錄。牙買加外交外貿部部長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將讓兩國關系跨入全新階段。
至此,已有126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同中方簽署合作文件,成為這個21世紀偉大工程廣為接受、深得人心的實證。
時間是忠實的記錄者。此時,距離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還不到6年時間。《紐約時報》刊文說,“一帶一路”項目的數量和規模令人吃驚,“遠遠超出了科幻作家的想象”。
一個發展中國家提出的倡議,為何能在短時間內掀起全球熱潮,得到廣泛期待和贊譽?世界各國媒體報道量不斷攀升,知名智庫組建專門團隊,研究這個前所未有的課題。
“在‘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框架內,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不斷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這是我提出這一倡議的初衷,也是希望通過這一倡議實現的最高目標。”習近平主席給出了中國答案。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源于習近平主席對世界形勢的觀察和思考。
在各國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的今天,僅憑單個國家的力量難以獨善其身,也無法解決世界面臨的問題。世界經濟增長需要新動力,發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貧富差距鴻溝有待彌合……
根植歷史,面向未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習近平主席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喚起了沿線國家的共同歷史記憶,賦予古絲綢之路精神全新的時代內涵。
“歷史上從來沒有誰嘗試通過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在經濟領域將那么多國家和大洲連接起來。”世界知名未來學家奈斯比特夫婦所著的《世界新趨勢》一書這樣評價。
中國和意大利分處古絲綢之路兩端。對于加入共建“一帶一路”,意大利總理孔特對到訪的習近平主席表達了喜悅之情:我們很高興抓住歷史機遇,堅信這將有助于充分挖掘意中合作潛力。
中國主張,八方響應,背后是“倡議源于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的理念和實踐邏輯。
大者思遠,能者任鉅。近6年來,習近平主席親自倡議、親自部署、親自謀劃、親自推動,引領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展現出中國的責任擔當和獨特智慧。
一個個關鍵節點,一項項頂層設計,共建“一帶一路”的目標更加堅定,方向更加清晰。
從哈薩克斯坦到印度尼西亞,從雁棲湖邊到西子湖畔,從世界經濟論壇到日內瓦萬國宮,從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利用多邊國際場合,習近平主席親力親為,介紹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表達中國同各國共創發展機遇、共享發展成果的堅定信念,贏得廣泛認同。
在白俄羅斯,專程考察中白工業園;在波蘭,出席統一品牌中歐班列首達歐洲(波蘭)儀式;在塞爾維亞,同河鋼集團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工人交流互動;在烏茲別克斯坦,出席“安格連—帕普”鐵路隧道通車視頻連線活動……近6年來,繁忙的出訪行程中,習近平主席多次親臨項目現場,見證共建“一帶一路”重大進展。
任重道遠,行則必達。
2017年1月11日,在肯尼亞蒙巴薩,當地民眾在中國承制的蒙內鐵路首批內燃機車旁載歌載舞。蒙內鐵路是肯尼亞自獨立以來最大的基礎設施工程,項目累計為當地直接創造逾4.6萬個工作崗位。 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近6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合作格局基本成型,一大批互聯互通項目成功落地,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建設成效顯著,跨國經濟走廊合作日益深化,鐵路、港口、公路、管網等基礎設施項目合作穩步推進,經貿合作園區建設不斷取得積極進展。
俄羅斯提出的歐亞經濟聯盟、蒙古國“發展之路”、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波蘭“琥珀之路”、英國“英格蘭北方經濟中心”……多個發展戰略同“一帶一路”牽手,展現出更加光明的合作前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近6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持續擴大,有關合作理念和主張寫入了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重要國際機制的成果文件。“一帶一路”的國際影響力、合作吸引力不斷釋放。
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彼得·弗蘭科潘撰寫的新書《新絲綢之路》認為,中國扮演了全球重組“催化劑”角色。古今對比,現在是“條條大路通北京”。
這是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連接歷史與現實,承載追求與夢想,共建“一帶一路”的東風愈加強勁。
百川匯海——共商共建共享
4月8日,一條消息讓斯里蘭卡民眾心情激動——
當天清晨,隨著一列列車緩緩駛出車站,由中國企業承建的南部鐵路延長線一期項目正式通車,一舉打破了這個印度洋島國71年沒有新建鐵路的歷史。
4月8日,列車停靠在斯里蘭卡南部馬特勒車站,準備駛往貝利亞塔。由中國企業承建的斯里蘭卡南部鐵路延長線一期項目8日正式通車,并在斯南部城市貝利亞塔舉行了通車儀式。 新華社記者 郭磊 攝
這是中斯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首個鐵路工程。隨著南部鐵路逐漸延伸,斯里蘭卡南部將形成陸、海、空“三位一體”的運輸格局,對當地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促進作用。
幾年來,這樣的場景不斷展現:在馬爾代夫,第一座跨海大橋連通島嶼;在黑山共和國,第一條高速公路穿越群山;在白俄羅斯,第一次發展起了轎車制造業;在哈薩克斯坦,這個內陸國擁有出海口的“想象”變為現實……
曾經難以企及,一朝夢想成真。背后的推動力在哪里?
習近平主席深刻揭示問題本質: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唯有發展,才能消除沖突的根源。唯有發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唯有發展,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
“‘一帶一路’建設承載著我們對共同發展的追求,將幫助各國打破發展瓶頸,縮小發展差距,共享發展成果,打造甘苦與共、命運相連的發展共同體。”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向各方伸出合作之手。
此時,國際金融危機后,尋找新增長點、開啟新的經濟增長周期,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任務。
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共建“一帶一路”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了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
“注意實施雪中送炭、急對方之所急、能夠讓當地老百姓受益的民生工程”“‘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將給地區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習近平主席的話語,體現了大國領袖的人民情懷,也彰顯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人文價值。
涓涓細流匯成大海,點點星光映照銀河。
2018年11月開始,阿富汗的松子“坐上”包機出口中國,給當地民眾“換來”新居;馬達加斯加首都郊區公路項目,將解決當地居民的雞蛋運輸難題,被稱作“雞蛋路”;中國在孟加拉國投資開設的制帽工廠,為當地村莊摘掉了貧窮的“帽子”……
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一項項實實在在的成果,造福的是當地百姓,解決的是經濟難題。一個個生動的發展故事,詮釋了中國倡議的深邃內涵,顯示出東方大國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世界胸懷。
這組數字,涉及千千萬萬個家庭的生活——
在德國杜伊斯堡,中歐班列僅在物流領域就創造了超過6000個就業崗位;中國企業接管經營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后,項目為當地間接創造就業崗位1萬多個;被稱為“世紀工程”的蒙內鐵路建成通車,累計為當地創造了近5萬個工作崗位,拉動經濟增長1.5個百分點。
長久以來,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許多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成為“被遺忘的角落”。相隔遙遠的國度,不同膚色的人民,因為中國倡議帶來的機遇重燃夢想。
拉美社報道,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猶如一輛全新的有軌電車,以合作的方式真誠邀請世界各國“上車”。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今天,中國不后退、不停步,繼續推進全球化進程,向世界傳遞出堅定信心和決心。
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大。“數字絲綢之路”“冰上絲綢之路”“空中絲綢之路”等一條條新型紐帶多元聯動。一大批發展中國家進入工業化加速階段,以大數據、跨境電商、綠色發展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需求不斷釋放,催生巨大合作潛力。
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最新研究表明,“一帶一路”合作將使全球貿易成本降低1.1%-2.2%,推動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上的貿易成本降低10.2%,還將促進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至少提高0.1%。
近6年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一個個瞬間,彰顯中國的誠意與擔當——
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對外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同有關各方共同制定《“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推動建設科技、環保、新聞等領域綜合性服務平臺……
“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后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
博大胸懷、開放風范,是推進世界上最大規模合作平臺的應有之義。
政策溝通更有力、設施聯通更高效、貿易更暢通、資金更融通、民心更相通……走過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共建“一帶一路”取得顯著成效,越來越多國家、國際組織和企業及個人紛紛投出信任票、贊成票。
外媒評價: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實際上是在為經濟全球化“鋪路架橋”。 新華社記者李忠發、孫奕、鄭明達、王卓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