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中國)習近平如何用“關鍵變量”撬動中國未來?
中新社北京1月5日電 題:習近平如何用“關鍵變量”撬動中國未來?
作者 鐘三屏
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二〇二一年新年賀詞里,“天問一號”、“嫦娥五號”、“奮斗者”號被“點名”了。
除了這些科研新成果,近期中國科技領域的好消息還有:中國空間站即將“上天”、長征八號首飛成功、“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并實現首次放電、“中國天眼”(FAST)將對全球科學界開放……從蒼穹之上到碧海之下,從量子領域到核能領域,浩瀚宇宙的未知之處,中國科研的璀璨星光越來越多。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國科技創新迎來“大爆發”,不是偶然,不是幸運,而是久久為功之下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是幾代人厚積薄發的能量釋放。這里凝結著中國科研“天團”的韶華與智慧,也記錄著中國科技現代化進程中的一次次邁步。
從中共十八大到十九大,從推進“十三五”到規劃“十四五”,從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到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兩院院士大會到科學家座談會,從考察高新技術企業到調研高校、科研院所……習近平既為中國科研成就“打call”,也為下一步創新發展打氣。
從關鍵變量、獨門絕技,到戰略支撐、戰略基點;從牛鼻子、命門、殺手锏,到大國重器、定海神針、不二法器……習近平的這些形象表達,凸顯了科技創新在中國發展過程中不可撼動的“頭部地位”。
近些年,中國將科技創新置于“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的核心位置,更有時代的必然性和現實的必要性——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十四五”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
從內部看,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新發展格局構建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科技創新賦能。習近平在不同場合指出,“科技創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已被寫入了“十四五”規劃建議。
從外部看,中國面臨復雜的外部環境和激烈的國際競爭,需要依靠科技創新“轉危為機”。“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刻畫出了中國科技創新的外部壓力和外在推力。
縱觀習近平面向未來布子的科技創新“大棋局”,外界能捕捉到幾大關鍵“棋眼”。
最緊迫,拆解“一劍封喉”。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是當前中國產業發展面臨的最緊迫問題之一,這幾年中國企業遭遇海外圍堵的經歷,令國人痛定思痛。
習近平曾以互聯網企業核心元器件依賴外國為例指出,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兩次提及“卡脖子”問題,明確要求——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習近平曾告誡,“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中國科學界決心把“卡脖子”清單轉變為科研任務清單。
最急需,瞄準“現實導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中國在較短時間內控制疫情,既靠拼勁也靠巧勁——科技的支撐作用。這是科技力量與現實急需相契合的最新實例。
“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面對新冠疫情,中國堅持向科學要辦法、要答案。隨著疫情逐步控制,習近平寄語科研力量,“加快新冠肺炎藥物和疫苗研發,拿出更多硬核產品”。他肯定全國科技工作者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在臨床救治、疫苗研發、物質保障、大數據應用等方面夜以繼日攻關,為疫情防控斗爭提供了科技支撐。
最根本,潛心“從0到1”。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中國近些年在航天、量子等領域推出一批國之重器,與基礎研究長期積累密切相關;與此同時,基礎研究短板突出、與國際水準差距明顯,依舊是中國難言之痛。
習近平曾說,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他認為,中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他多次強調中國科技創新的“最先一公里”——基礎研究,“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只有在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才能為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新技術應用和迭代升級、產業鏈提升等后續環節鋪路。
最緊迫、最急需、最根本……對標的恰是當代中國科技創新的“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遠端連接著“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民族期許。(完)(圖片素材來源:中新社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