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對李克強表達贊譽的學者是《大繁榮》的作者菲爾普斯。在梳理了工業革命結束后整個西方世界經濟發展史后,菲爾普斯得出過這樣一個結論:所有領跑過世界經濟增長的國家,其繁榮真正的啟動鑰匙并
“我很高興看到中國正在發展高度創新型經濟體。這樣的經濟體能夠帶來巨大好處,同時可以倒逼經濟和社會轉型。”菲爾普斯這樣評價中國總理富有革新精神的改革。
事實上,在所有對于創業、創新型社會的既有觀察中,另一項有趣的發現來自英國的《經濟學人》雜志:當經濟處于下行壓力的時候,未必不是創業的好時候。微軟、美國基因工程技術公司、蓋普(Gap)都成立于經濟衰退期,而惠普、德州儀器、寶麗來更是起步于大蕭條時期。就像熊彼特曾經指出的那樣,經濟不景氣有壞處也有好處,而硬幣的另一面往往更容易被忽略——它會像“洗冷水澡一樣”將資本和人力資源從那些夕陽行業中釋放出來,使擁有新點子的創業者能夠以創造性的形式重塑經濟。
這與一篇題為《e時代來了,e世界走了》的報道所講述的中國故事如出一轍。曾經全年無休的中關村e世界電子商城已倒閉,取而代之的主角是中關村大街上大大小小的創業咖啡館。那些真正擁有新奇想法的年輕人只需點一杯咖啡,就有可能尋找到合適的伙伴與投資者。
電子商城的花火或許會熄滅,但中關村的燈火卻會永久通明,這是一個屬于中國的時代比喻,更意味著一個一旦錯過就不再的時間窗口。
敏銳的創客顯然不會錯失良機。
去年11月,李克強走進被譽為“淘寶第一村”的浙江青巖劉村。“如果有人來違規收費,你就拿國務院文件給他們看!”人們將總理的表態看作是對淘寶店主們的一次“撐腰”。
兩個月后,他又將一位依靠手機APP項目創業成功的“90后”大學生請到中南海里座談。會后,許多媒體報道的標題是:《李克強鼓勵90后CEO:非常欣賞年輕人白手起家》。
經濟上的不景氣,倒未嘗不意味著機會與變化。
李克強圍棋下得好。善下圍棋的人眼光往往更長遠。李克強所顯示的遠見在于,當浪潮來臨之際,他已然站在了潮頭,正引領著潮流。
一個演講時肢體語言豐富、不用講稿,并且不喜歡下屬匯報工作時照念講稿的領導人,通常不會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
李克強是為數不多在1990年代就已經熟悉互聯網的高級領導干部,也是他們中間并不多見的會用筆記本電腦、用PPT演示而非念稿的方式介紹工作情況的人。在就任遼寧省省委書記時,他最早提出用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三個指標分析地方經濟發展狀況。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為此特地創造了一個叫“克強指數”的新詞。
不過,擅長運用新手段解決新問題的李克強,也曾有過束手無策的時候。
那是1974年,19歲的李克強被下放到安徽省鳳陽縣插隊。在那個時代,記工分還是最普遍的管理辦法。但是在出工就給補助的平均主義氛圍里,磨洋工如同傳染病般在蔓延:有人上工之后干脆躺在地上喊勞動號子,以讓遠處的干部聽見,還有一些人寧愿吃返銷糧也不愿意干活。
與老百姓們一起餓肚子的歲月成了李克強最難忘的一段人生經歷。因為吃苦耐勞又有主見,年輕的李克強被推選為大廟公社的大隊黨支書。那段日子里,他晚睡早起,將每一個人的生產任務安排得事無巨細,自己也卷起褲腿加入修水庫背石頭的隊伍。但任由他怎么沒明沒夜苦干,老百姓還是填不飽肚子。
年近90歲的紀鴻冠是大廟公社當年的五七小組領導。他回憶,在鳳陽曾發生過因為吃不飽飯而逃荒的事情。那個年代,讓民眾在外面乞討要飯被認為是不光榮的事情,但作為大隊支書的李克強卻不愿意阻攔這些事情,他甚至會為那些覺得在外面生活更好一點的村民開“逃春荒”的證明。“其他地方一般都不愿意讓民眾出去,會控制,但是他恰恰相反。他說,你控制他們干什么,到外面能填飽肚子總比在家里挨餓強。他跟我是這樣講的,他不阻攔這個事。”
事實上,這個很有主見的年輕人還曾試圖尋找解決辦法。紀鴻冠記得,在一個春天,李克強在工地上召開了一次大會。他決定把任務分到各小隊,小隊再分到人,然后按照各自分的任務計工分。這種按勞取酬的思路在當時算是一種創新。紀鴻冠記得,鄉鎮里邊從沒有人用過這種方法,“不提倡,怕被認為是學資本主義”。
但創客們總是擁有對大方向的天生預判能力。青年李克強在鳳陽時就表現出的寬容與果斷,已經隱約有了他后來的影子。在此后的許多事情上,李克強一再展現這種高超的預判能力。
上大學的時候,他曾經寫過一篇題為《法治機器與社會的系統、信息及控制》的論文。在這篇倡導將計算機引入法律工作的文章中,年輕的李克強引用了許多國外司法機構應用計算機搜索嫌犯、管理檔案的新鮮細節,并得出了一個如今看起來仍然不過時的結論:社會科學化——科學向社會機體的全部毛孔進行全面滲透的紀元開始了。
如果“創客”這個詞在上世紀80年代誕生,那么它應該就是屬于李克強這樣的年輕人。許多接觸過他的人都用“超前”、“開放”這樣的字眼形容學生時代的李克強。
當年在北大跑教育的一位記者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北大校園自由而開放,李克強是學生中的佼佼者。他口才極佳,思想活躍,能在長達一兩個小時的演講里始終保持激情。
李克強在北大任團委書記時的同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教師李景強也向記者回憶:“他是一個在原則底線之上非常開放的人。做事情的時候,他給你留下的可以創新的部分是一個巨大的空間。他自己是很Open的人,連他當時欣賞的學生干部也都是這類人。”
李景強記得,那時候北大團委的辦公室在37號樓,“非常熱鬧的一個地方,許多很有見識的年輕人都愿意聚在那里,談理想、談抱負”。
作為團委書記的李克強顯然是這種精神氣質的塑造者之一。他曾在一篇題為《按照青年特點進行理想教育》的文章中這樣寫道:我們這一代青年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長大的,對“四人幫”那一套假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深惡痛絕……我們應當創造出一些新的語言或新的口號。
觀察一個人,總能找到幾塊相應的“背景板”。從被體制束縛的安徽鳳陽大廟公社,到自由開放的北大,李克強見證了中國的許多歷史時刻。
沒有人知道他在這些富有戲劇性的人生經驗中究竟汲取了什么,但可以確定的是,他的身上一定留下過某些屬于那個時代的印跡。
比如,2013年,在李克強就任總理后,一本已經絕版的舊書一度重新走紅。
這本書叫作《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是一本售價僅4元的論文集。而其中一篇論文的作者正是李克強。
許多觀察者注意到了這本書的出版年份,1991年。彼時的中國正在重新掀起一場“姓資姓社”的大論戰,“市場”兩個字還被許多人視為資本主義的代名詞。但在《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一書里,李克強等人的論文,幾乎都有一個強烈的指向:“市場”。
這件往事發生在一個政治氛圍并不明朗的年代,所以其中透露的勇氣與見識,更成為20余年后的今天,李克強被許多人寄予厚望的原因之一。
“創客”從來都是領風氣之先的人。李克強曾反復說過:“對網購、快遞新經濟、新業態要高度重視。總不能讓新的去適應舊的,更不能讓腳適應鞋。”
他這樣要求別人,也時刻在提醒自己。在青巖劉村,他曾探訪過好幾家網店。讓其中一位店主印象深刻的是他隨口說出的一句話,“你跟前一家又不一樣,他是B2B,你是C2C。”(兩種不同的電商模式,前者是商家對商家,后者則是個人對個人)
這意味著,他對這個新興行業了然于心。“有些外地來考察的干部有時候會問我們一些奇怪的問題。”另一個叫童志達的店主曾向媒體回憶,“我遇到過有的領導問我電商和電信詐騙有什么區別。”
部分源于這樣的現實,因而,中國語境下的“創客”,某種意義上也必須是一名“闖客”。他們要闖過種種老觀念和舊利益的關。這樣的時刻,出現在去年關于互聯網金融的大討論中,也出現在如今甚囂塵上的打車軟件存廢之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