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4日下午,李克強拐了許多道彎兒,走進了深圳柴火創客空間。
“大部分政府領導來我們這兒都是帶著問號來的,只有他像是帶著感嘆號進來的。”一個當時在場的“80后”回憶道。
那天,深圳華僑城創意園區內,十幾名充滿激情的年輕人強烈地感受到:總理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2015年1月4日,李克強在考察深圳柴火創客空間
他們是一群稱呼自己為“創客”的人。這是英文“Maker”的翻譯,特指那些熱衷于利用新技術將非同凡響的創意轉變為現實產品的人。
那天,李克強饒有興趣地在這個創客空間待了半個多小時。臨走前他愉快接受了這家創客空間饋贈他的一本“創客護照”——由此成為這個空間的第99號榮譽會員。
“他不是走過場、隨便參觀一下的那種,而是真感興趣,是真愿意探究我們這里創意出的許許多多新東西。我們覺得他本人就像一個創客,一個Maker!”這里的負責人說。
對這個國家來說,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確實就像是一個Maker。他眼界開闊,思維異常活躍,常年保持著閱讀國際最新經濟科技動態英文原文的習慣;上任以來,他從來不缺乏新的主意,提出“上海自貿區”、“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等富有新意的改革舉措;他更是一位樂于接納新鮮事物的人,與身邊人說起最高興的事兒就是“和年輕人一起聊天”。他不單以此放松,更將此作為了解這個國家變化的一個便捷渠道。
有一點確定無疑,他從來都是一個“創”字當頭的領導者。他的一句話經常在不同場合被許多人反復提起:“拒絕改革的人可能不會犯錯誤,但要承擔歷史責任。”
在總理第一個任期的頭兩年里,他做了許多大膽的決定,而其中具有深謀遠慮的一項,就是不遺余力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李克強喜歡將這些草根創業者與民間的創新力量稱為“中國式創客”,甚至用經濟“新引擎”這樣帶有豐富信號意義的詞描述這些草根之于這個國家的意義。
對于此前更多依靠投資與出口貿易快速發展起來的中國來說,李克強的這一提法顯得不同尋常。
“他讓我想起了約瑟夫·熊彼特。”數次參加過總理座談會的經濟學家錢穎一這樣描述自己對于李克強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