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2015年7月6日 北京 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
【解說詞】
2015年7月,中共中央專門為群團工作召開會議,這在黨史上還是第一次。在這次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明確指出了群團工作存在的諸多問題。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群團組織中存在的問題,實質是脫離群眾。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群團組織履行職責,降低了群團組織對群眾的動員力、號召力、影響力,導致群團組織在群眾心目中分量下降,制約黨的群團工作健康發展,必須下決心進行糾正。必須用改革創新的精神來推動。
【解說詞】
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然而現實中,無論是領導體制、還是工作方法,都逐漸與黨政機關趨同,也和要聯系的群眾漸行漸遠。
群團改革正是要讓它們接通與人民群眾緊密聯系的這根“地線”。
2015年11月,在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上,全國總工會、上海市和重慶市群團改革試點方案通過審議。
全國總工會的改革也就此開啟。第一刀,就開向了自己。機構精簡25%,精簡下來的編制補充到任務繁重、力量薄弱的縣級工會。全國工會經費全年收入的95%要留在地方和基層工會。
在領導機構中,職工代表的比例提高了。許多一線技工、勞模、農民工中的優秀代表走上工會領導崗位,他們也接通了工會和一線職工的聯系。
現在,工會組織的服務實效明顯提升。去年一年,全國總工會直接指導地方工會辦結職工法律援助案件近1600件,為職工挽回經濟損失1.1億元,為820萬困難戶籌集送溫暖資金36.9億元,新增加農民工會員1500萬人,幫助追回被拖欠工資近230億元。
在群團改革試點的地區和組織,改革,正在讓群團平臺煥發出新的生機,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不斷強化。
在黨的領導下,群團改革試點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打開了新的思路。
【解說詞】
當中國這艘巨輪向著復興彼岸航行時,要靠依法治國來護航。
2014年10月底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專門研究法治建設的中央全會。
開幕當天,美國《國際紐約時報》這樣評價:“中國向著現代法治體系邁進的種種變革并不是‘做樣子’ ,而是反映了中共領導層認識到推進法治的重要性。每一次改革都為實現改變和開展新的改革提供了機會。”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的莊嚴選擇。
黨的領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政治保證。
黨要把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成為全國人民共同遵守的法律規范,實現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有機統一。
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體制和重大政策調整的,必須報黨中央討論決定。黨中央向全國人大提出憲法修改建議,依照憲法規定的程序進行憲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問題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向黨中央報告。
在杭州,開放近半年的“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迎來了又一批宣誓人。
【同期】宣誓人
我宣誓: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忠于祖國,忠于人民……
【解說詞】
手按憲法,當鏗鏘有力的誓詞說出來的那一刻,憲法精神已然銘刻于心。
從十八屆四中全會之后,剛剛建立的憲法宣誓制度,在維護憲法權威的同時,其象征意義更加深遠,意在突出依法治國的路徑選擇,重在凸顯崇尚法治的價值追求。
當我們站在新一輪改革的起點上,如何處理改革和立法的復雜關系,尤顯重要。
【字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上海,外灘向東,蜿蜒的浦東海岸線。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片熱土。這個占地120平方公里的區域,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要標志。
【同期】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李適時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先立后破,在法治的軌道上來推進改革。這個道理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節約改革的成本,同時也能夠分擔改革的風險。
【解說詞】
2013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暫時調整有關行政審批。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正式啟動。而隨后確立的天津、廣東、福建三地自貿試驗區,也都先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
在 2014年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的要求。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立法主動適應改革,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鮮明品格。
而中國立法改革的大幕就此拉開。
【同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信春鷹
通過改革我們會為法治的完善和發展帶來很多新的內容,那么另一方面我們通過法治的保障,使改革更有權威,更有力量,更能夠引領這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解說詞】
2015年3月1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最后一天,大會高票表決通過了對立法法的修改。
黨的十八大以來,立法步伐不斷加快。十二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通過法律、法律解釋和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100件。黨的主張和人民的意愿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
日益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正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
【字幕】 2015年2月2日 北京 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研討班
【同期】習近平總書記
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在法治軌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則必然禍害國家和人民。我們說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就是要依法設定權力、規范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
【解說詞】
2016年歲末,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對一批行政壟斷案件的處理結果。15個省市部門,因為涉嫌違規招標、強制定價等問題被公告處理。壟斷背后,是一些超越了法律界限的“紅頭文件”在“撐腰”。
在法律框架下深化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一個極為重要的方向就是依法劃定權力行使范圍。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要求,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把所有規范性文件納入備案審查范圍,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發帶有立法性質的文件。
在中國,政府對于權力的自我革命,不斷升級。
2015年底,《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出臺。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首次就法治政府建設發文。在這張法治政府建設的總藍圖上,進一步明確通過大力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等來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讓權力更為有法可依。
而政務公開,也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
【同期】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 馬懷德
這是很大的一個挑戰。就是社會公眾這種民主法治意識的這種提升,實際上是倒逼了政府的依法行政,使得政府更加注重要規范自己的行為。
【解說詞】
2016年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第二十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政務公開是法治政府建設的一項重要制度,要以制度安排把政務公開貫穿政務運行全過程,權力運行到哪里,公開和監督就延伸到哪里。”就在這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
今天,政務公開讓公眾更大程度參與政策制定、執行和監督。
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在陽光下運行,政府要學會在法治的軌道上規范自己的行為。然而這只是改革的起點。政府的權力如何才能真正用好、讓百姓有獲得感?
在浙江省,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最多跑一次”的改革開始啟動。它要打通的,就是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作為試點,衢州市行政中心先行破題。
公積金貸款是行政中心里一項最復雜的業務。過去,群眾要跑七個部門開證明,往返十次,才能完成貸款審批。現在,改革給所有部門提出了明確的目標:一個窗口,一次辦結。
【同期】浙江省衢州市行政服務中心主任 田俊
現在就是提出這個目標,已經向社會承諾了。那么你要怎么跑?所以就是倒逼了部門,你必須要梳理自己的流程,你必須要去進行自己的事項這一塊的標準化管理。
【解說詞】
窗口背后,壓力開始層層傳導。所有的辦事流程都公開,37個部門,涉及833個事項。為了減時間、減環節,政府向自己開刀。
【同期】浙江省衢州市公積金中心副主任 劉建平
我們首先革自己的命,把所有的事項權限全部下沉到一線去,把它的任務分解下去。
【解說詞】
權力最大程度下放到了窗口,要想真正“最多跑一次”,原本各自為政的數據信息必須打破壁壘,實現互聯互通。而這并非易事。
【同期】浙江省衢州市公積金中心審批處處長 吳海鷹
它原來的信息資源是它獨立擁有的一個資源,那現在它把這個資源開放給你們,相對來說就可能會影響到它有一些的權力。但是這個觀念慢慢在變的。這個其實也是我們政府的一個思想的開拓。
【解說詞】
在后臺的核心地帶,沒有部門界限,所有數據共享,所有審批并聯進行。
【同期】浙江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鞠建林
這樣一個改革的背后,是一個巨大的化學反應。背后的故事一定是政府自身改革。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以老百姓、以企業辦事便利為目標。
【解說詞】
現在,進入這個大廳的所有業務,都能夠實現“最多跑一次”。在這里積累的改革經驗,已經開始向全省復制推行。
在依法準確辦事的基礎上提高效率,用群眾獲得感丈量政府改革成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一個科學高效、權力運行規范、責任主體明確的法治政府正在形成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讓當今中國的政治體制進入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歷史新階段。
改革,將保證一個發展中大國的長治久興。
【解說詞】
時序更替,夢想前行。
今天,我們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加復雜的現實,中國道路也仍然處于成長、成熟和改革的過程中。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沿著民主法治的道路,堅定地進行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黨的領導下,一幅用民主與法治勾勒的治理圖景,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引領我們堅定不移地駛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彼岸。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