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市市長在微博上與群眾互動的新聞引發熱議。“各位親,歡迎反映問題,但注意留下聯系方式,否則又是我失禮了,不能及時服務您”“市長,袁家大橋變危橋已經幾年,希望您處理一下”“知了,交代下去看看有啥問題”……作為領導干部,能這樣熟練地使用網絡語言,和群眾你來我往平易近人地交流,許多網友紛紛點贊。
互聯網時代,網絡滲透生活的方方面面。網民數量不斷增加,網絡意見也成了民意表達和訴求的一個重要渠道。服務群眾,各級黨員領導干部理應跟得上時代,傾聽時代的聲音,讀懂群眾的語意,更要學會用全新的方式奏出時代節拍。
然而,并非所有黨員干部都能讀懂網絡時代的群眾語言。有的面對網絡,顯得被動而手足無措,要么沉默以對,任憑巨石投湖也激不起半點漣漪;要么氣急敗壞,對不同的聲音一禁了之;還有的雖然做出努力,設置政務網站發布平臺,利用微信、微博等同群眾進行交流,但流于形式,官話套話居多,讓群眾不待見……
網絡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黨員干部面對輿論監督的強度前所未有。但面對壓力,黨員干部要有容納不同聲音的雅量。反觀當下,一些黨員干部看到網上出現“不和諧音符”,就將其簡單地視為“洪水猛獸”,甚至認為那是給自己臉上抹黑、同自己過不去,首先想到的不是理性回應、及時解決,而是刪帖、掩蓋,與群眾隔“網”相望,沒有把網絡當成“察民情、聚民心、匯民智”的橋梁和紐帶。對黨員干部來說,不妨把不同聲音視為警鐘,視為警醒自我、改進工作的機會。面對不同聲音,黨員干部應該思考“政策是不是有紕漏”“民意表達渠道是否暢通”,而不是簡單對待、粗暴處理。
網絡時代,黨員干部更要學會聆聽民意。黨員干部要接受時代聲音,掌握網絡時代語言,與群眾溝通,輿論場里了解群眾所急所難。理應意識到“網絡互動”是與群眾“心與心”的交流,同樣是秉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要順應時代發展,熟悉網絡、運用網絡,讀懂網民心聲。
網絡時代,黨的主張更應該運用新方式、新語言進行廣泛的宣導。黨的方針政策、正確主張,要通過易為群眾接受的語言,講給群眾聽。這就要求黨的部門和黨員干部,打破由“高位”向下“灌輸”的傳統慣性思維,轉變為同群眾平等、互動的雙向溝通;摒棄使用“公文語言”的“官樣宣傳”方式,學會用“網言網語”與群眾互動互通;堅持快速、準確、真誠、一致的發布原則,以平和、平等的姿態對待群眾。當然,網絡中經常會有各種紛繁復雜的場景,這就要求黨員干部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能夠及時地對網絡上各類錯誤言論、錯誤看法進行引導和糾正。
當然,黨員干部更應該明白,不論是現實中聽到的民聲,還是網絡上了解的民意,最終都要將“聆聽”到的轉化為思考和研究,再將認識成果付諸行動。只有花大力氣多辦實事,下真功夫多解難題,通過實踐取得實效,群眾才會有更多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