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雙節(jié)”將至,過一個文明祥和、月朗風清的佳節(jié),既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樹立部隊良好風氣的必然要求。
曾經有那么一段時間,社會和軍營都存在一些不健康的交往方式,一大表現是不良酒文化盛行:有的人誤把喝酒視為感情是否真誠、關系是否到位的測試劑,“寧傷身體,不傷感情”;有的人習慣于“無酒不成席,不醉不盡興”;有的人說什么“酒場就是戰(zhàn)場,酒品就是人品,酒量就是能量,酒風就是作風”;更有甚者,信奉什么“酒杯一端,政策放寬;筷子一提,可以可以”,喝的是“酒”,擺的是“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紀律的繩子越勒越緊,權力的籠子越扎越密,公款宴請現象得到有力遏制。中央八項規(guī)定要求:“不安排宴請”;中央軍委十項規(guī)定要求:“不安排宴請,不喝酒,不上高檔菜肴。”中央和軍委的規(guī)定出臺后,全軍上下對飲酒行為作出嚴格的約束,對公款吃喝、過量飲酒、工作日飲酒等采取明確的懲戒措施?,F在,“送行酒”“慶功酒”“過節(jié)酒”等過去司空見慣的推杯換盞不見了,“少端酒杯多贏口碑,少坐酒桌多坐書桌”成為新的風尚。
但是,紀律捆得住人的手腳,卻清不除人心中的雜草。我們要看到,遏制不良作風必須持續(xù)不懈地努力,容不得絲毫懈怠和麻痹。比如,對待喝酒問題,一些同志還存在模糊認識,以為偶爾喝杯小酒也不算什么,只要不誤公家的事就行。殊不知,“毛毛雨濕透衣裳,杯杯酒量垮家當。”唐朝的韓愈總結人生教訓,曾說過一句痛徹肺腑的話:“斷送一生惟有酒。”
觀諸現實,酒多傷身、酒多失態(tài)、酒多誤事的教訓不勝枚舉。更重要的是,不良酒文化敗壞作風和形象。“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不少同志就直言:“吃吃喝喝是慷國家之慨、結私人之誼。”尤其是那種把不良酒文化發(fā)展到圈子文化的現象更值得警惕,今日你置席,明日我設宴,密商于酒桌之上,策劃于觥籌之間,只要喝得高興了,不該辦的事情辦了,不該開的口子開了,不該批的條子批了,多少“暗箱操作”就在臉紅耳熱之際達成了。
南京市委原書記楊衛(wèi)澤的墮落,就給人們留下了“喝酒非小事”的警示。此人曾有一個從滴酒不沾到非年份茅臺不喝的轉變,過去他并不喜歡喝酒,但和幾個老板關系密切后,總覺得“不喝酒好像不夠意思”“不上酒好像不夠熱情”。于是,以酒為媒,他與商人勾肩搭背,打得火熱,最終身陷囹圄。
少些酒氣,才能多些正氣。不良酒文化的背后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是團團伙伙、拉拉扯扯的小團體、小山頭思想。軍隊是拿槍桿子的,不能因為小小的酒杯壞了形象、自毀長城。試想,一名官兵特別是領導干部,如果沉湎于吆五喝六,周旋于迎來送往,他怎能做到“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又怎能寄希望于他“一碗水端平”?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要正氣沛然,就不可能沾染酒氣。只有上上下下少些酒氣,領導才會多些清風正氣,干部才會多些帶兵銳氣,戰(zhàn)士才會多些訓練虎氣,部隊才會多些發(fā)展底氣。
“易俗去猛虎,化人似馴鷗。”作為領導干部,在根除不良酒文化上負有重要責任。自己帶頭不接受宴請,拒絕不良酒文化,自然能夠收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重塑一個單位的風氣。各級領導機關應從加強教育、樹立導向、涵養(yǎng)文化入手,既嚴抓嚴管、做到露頭就打,又治本抓長、力求斷根鏟土,從而真正革除陋習積弊,樹立新風正氣。
簡單生活、純潔交往,歷來為人們所推崇。“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清風朗月最宜人。讓我們遠離庸俗交往,共享戰(zhàn)友親友之間的友愛之美、清爽之美、和諧之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