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注定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傳奇地區,1935年,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遭遇挫折后,長途跋涉、萬里長征,經過千難萬苦轉戰陜北,在延安的黃土地上建立根據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最終迎來革命的勝利。
1969年,當時還是知識青年的習近平來到延安,40多年后,這位從黃土地走出來的知識青年成為帶領中華民族復興圖強的領路人,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土地,只有腳踩在土地上才是踏實的。土地賦予人們賴以生存的一切物質,但也考驗著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決心和智慧。
在梁家河,習主席、知青們和當地農民一道肩挑手提,辛勤勞動建設家鄉,甚至積勞成疾,可改善鄉親們的生活和鄉村面貌依然是艱難的。
完成工業化,用機器和設備代替人力,提高生產力,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始終堅持奮斗的目標。當曾經最先進的沼氣池成為景點,我們已經擁有充沛的電能;當崎嶇的山路和顛簸的卡車變成為記憶,我們已經擁有快捷的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而前者,就是那一代人艱苦奮斗的檔案和見證。
《梁家河》聲情并茂的記錄了新時代領導人的青蔥歲月和成長歷程,以及對這片土地、土地上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共產黨人從人民群眾中來,再到人民群眾中去,初心不改,這應該就是最好的詮釋了吧!
我們有幸成長在一個物質充沛的和平年代,只有銘記過去,常回顧先輩們走過的路,才能感悟到一切是多么的難能可貴。
今天,我們每個人的工作、肩負的使命、面臨的挑戰或許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我們都會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緊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這艘巨輪,默默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