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9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官方微博消息,近日,生態環境部通報“清廢行動2018”第五批部級掛牌督辦問題整改情況,生態環境部環境監察局負責人介紹,生態環境部公布了“清廢行動2018” 第五批21個部級掛牌督辦問題整改情況。經現場核實,這些問題已經按照生態環境部掛牌督辦要求完成了整改。
據介紹,第五批主要涉及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一般工業固廢等混合固體廢物隨意傾倒堆存的問題。其中,湖北省8個、江蘇省5個、江西省3個、上海市3個、湖南省1個、重慶市1個。
混合類固體廢物非法傾倒堆存掛牌督辦問題有什么特點?該負責人介紹,從本質上看,混合類問題涉及的固體廢物都可歸入一般工業固廢、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類別。但是,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能發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部分問題點位涉及“散亂污”企業隨意堆存原材料、廢棄物。二是部分問題屬于“散亂污”企業拆除后現場清理不徹底,遺留混合固體廢物。三是部分問題屬于附近居民生活垃圾、工程施工產生的建筑垃圾等混合堆存。
該負責人表示,混合類固體廢物的處置應該遵循“分類處置、規范處置”的原則。將傾倒、堆存的混合廢物分門別類,根據各自屬性分類收集、處置。危險廢物需按要求委托有資質單位進行收集、貯存和處置;一般工業固廢應依據其具體種類,以無害化和資源化為原則,按規范要求進行運輸、貯存和有效利用處置;生活垃圾需按規范要求轉移至指定生活垃圾填埋場、焚燒廠、堆肥廠等進行妥善處置、利用;建筑垃圾則需按規范要求轉運至特定垃圾消納場貯存或施工工地作地基、回填用。
這一批掛牌督辦問題的處罰情況如何?該負責人介紹,“清廢行動”開始后,地方環保部門、城管部門對所涉的環境違法問題依法立案查處,對11個問題進行了處罰,并采取了移送行政拘留的嚴厲處罰措施。共處罰14個企業或個人,累計罰款額達90萬余元,移送公安部門實施行政拘留2人。
此外,各地對存在的問題均依法依紀啟動問責程序。21個問題中,共有49人被實施問責。其中地方政府工作人員33人,環保部門2人,城管部門8人,水務部門2人,建設部門2人,其他部門2人。通過嚴肅問責,有效壓實了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充分營造出“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責任全覆蓋”的工作氛圍。
該負責人還指出,通過對發現的問題和各地問責的情況進行梳理,我們發現地方在日常監管方面,確實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亟待解決:
一方面是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未嚴格履行到位。各地對存在的問題依法依規啟動問責程序,經認真調查,地方政府主體責任還存在履職不到位的情況,導致被問責的49人中,有超三分之二的人員為政府工作人員。
另一方面是各部門協調聯動能力有待提高。混合固體廢物不同于危險廢物、生活垃圾等來源那么單一,可能既有建筑工地非法堆存的,也有工業企業非法傾倒的。在各地問責的人員中,城管、水務、環保、建設等部門均有人被問責。在同一個問題上,既有黨委、政府的工作人員,也有城市綜合執法、環衛、水務等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被問責,進一步說明在日常監管過程中,需要各部門協調聯動、齊抓共管。
該負責人表示,地方存在監管方面的薄弱環節,還需地方黨委、政府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全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的工作原則,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解決轄區內的環境問題。執法方面要采取日常執法、交叉執法、巡回執法、明查暗訪等多種方式,對發現的環境違法問題,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始終保持執法高壓態勢不放松。對待環境問題,要切實做到“四不放過”,即“問題不查清不放過,整改不到位不放過、責任不落實不放過,群眾不滿意不放過”。同時,要進一步開通信訪舉報渠道,營造全民共治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