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月31日),國務院扶貧辦聯合中國社科院在北京首次發布企業精準扶貧優秀案例,在此基礎上還披露了企業扶貧中的問題和社會扶貧最新進展,為企業更好參與扶貧提供指導。
國企仍是社會扶貧主力軍
首次入選的案例包括寧夏海原定點扶貧的“華潤模式”等50個,涵蓋電商扶貧、教育扶貧、生態扶貧、金融扶貧等不同領域,其中國有企業案例共25個,占比50%,仍是社會扶貧的主力軍,民營企業案例共22個,占比44%。
可復制性是評選重要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3個外資企業案例入選,外資企業成為參與扶貧的新力量。在評選過程中,可復制性是非常重要的指標。
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 鐘宏武:我們發現有一些精準扶貧案例非常好,但是它的資源太特殊,其他企業它跟本沒法模仿,無法學習,所以我們希望我們選出來的精準扶貧案例,具備可信、可行、可學的特征。
今年將為企業廣泛參與提供條件
鐘宏武表示,在對案例進行分析研究的過程中還發現了一些不均衡的問題,例如,從地域分布上來看,西藏、新疆、甘肅等深度貧困地區的項目覆蓋率不高,這些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仍然需要更大的投入,今年新出臺的系列政策將為企業更廣泛參與扶貧提供條件。
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司長 曲天軍:社會企業在捐贈資金的過程中,按規定在免稅額以內進行稅前扣除,對于一些對貧困地區的捐贈貨物免增值稅,這一項政策實際出臺對企業開展扶貧工作提供了便利,為社會扶貧工作奠定了好的基礎。下一步要引導企業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