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環保督察開啟精準問責模式
逾兩萬名官員被問責387個問責問題無一錯案
4月22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辦公室通報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問責情況,向吉林等8省(區)移交的89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以下簡稱“問責問題”)問責結果公開。至此,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向31省(區、市)移交的387個問責問題的問責結果已經全部公開。《法制日報》記者獲悉,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共對逾兩萬名官員實施問責,其中包括多名省部級官員。
截至目前,第四批責任追究問題已對1035人進行了問責,涉及廳級干部218人(正廳級干部57人),處級干部571人(正處級干部320人)。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問責的原則是嚴肅、精準、有效,是誰的責任就問責誰。”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辦公室有關負責人透露,中央環保督察向31省(區、市)移交的387個責任追究問題沒有出現一件錯案。
事實上,正是中央環保督察開啟了我國環境保護史上最嚴肅、最精準的問責模式,而也正是通過中央環保督察使得黨中央提出的環境保護“一崗雙責”“黨政同責”政策正式落地,最終推動了地方環境質量的改善。
環保督察問責無“特區”
2017年8月至9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第四批8個中央環保督察組分別對吉林、浙江、山東、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等8省(區)開展督察;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完成督察意見反饋,同步移交89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辦負責人說,針對中央環保督察移交的89個責任追究問題,8省(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均責成紀檢監察部門牽頭,對移交的責任追究問題立案審查,查清事實,厘清責任,依紀依規展開問責。
第四批吉林等8省(區)問責的1035人中,誡勉談話的296人,黨紀政務處分773人(次),組織處理兩人,移送司法兩人,其他處理8人。“總體上看,8省(區)在問責中實事求是,堅持嚴肅問責、權責一致、終身追責。”這位負責人指出,8省(區)在問責過程中,注重追究領導責任、管理責任和監督責任,尤其突出了主要領導責任。
“值得肯定的是,雖然8省(區)包括西藏、新疆、青海等邊遠省份,但是問責的廳級干部卻是四批督察中最多的。其中,新疆28人(含兵團);青海16人,西藏14人。”這位負責人認為,這充分說明,中央環保督察在問責上沒有“特區”。
這位負責人指出,第四批被問責人員中,涉及地方黨委61人,地方政府208人,地方黨委和政府所屬部門684人,此外還有黨委政府有關部門,包括國土、環保、住建等。8省(區)對有關部門官員的問責中,國土部門被問責的人數最多,首次超過環保部門。
至于為什么出現國土部門被問責官員超過環保部門,有關專家告訴記者,一方面是由于近幾年來,環保部門的履職盡責情況確實要好于其他部門,另一方面,也是地方嚴格執行中央提出的環境保護“一崗雙責”“黨政同責”政策的結果。
公開7起典型案件問責結果
4月22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辦在通報第四批問責情況時,還公開了7起典型案件的問責結果。其中包括吉林省遼河流域水質惡化嚴重問題。
2017年8月11日至9月11日,中央第一環保督察組(以下簡稱第一督察組)對吉林省開展環保督察時發現,2013年至2017年,吉林省遼河流域水質惡化嚴重,2017年上半年,9個國控斷面中8個為劣V類水質。督察同時發現,遼源、四平、公主嶺等市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對遼河污染防治工作重視不夠、推進不力,導致遼河流域水質惡化嚴重。
針對第一督察組移交的這一責任追究問題,吉林省共給予22人黨紀政務處分。其中現吉林省軍民融合辦副主任王立平(原遼源市委書記,時任遼源市市長)被免去遼源市委書記職務。被問責的還有,吉林省政府副秘書長張凱明(時任四平市委常委、副市長)、遼源市政府調研員譚海(時任遼源市分管副市長)、四平市政協辦公室調研員楊洪波(時任公主嶺市市長)、四平市紅嘴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張志勇(時任四平雙遼市市長)等。
記者注意到,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中,吉林省問責的人數最多,達到177人。“吉林省問責力度最大,整改效果也非常好。”中央生態環保督辦這位負責人透露,在整改過程中,吉林省將與長白山高爾夫球場違規配套建設的167棟別墅全部拆除到位。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辦通報的其余6起典型問責案件是:浙江省違法違規圍填海問題;山東省嚴重過剩產能行業新增產能問題;海南省三亞市政府違規干預執法,致使違法建設行為長期未得以制止問題;四川省在自然保護區內大量違規審批和延續采礦探礦權問題;青海省建設項目違規占用草原及新疆烏魯木齊市非法傾倒污泥侵占破壞國家級公益林問題。
這位負責人指出,這7起典型案件,有的對生態環保工作不重視,不作為、慢作為問題突出;有的違規決策、胡亂審批,甚至干預執法,嚴重失職失責;有的擅自放松要求、降低標準,工作不嚴不實,甚至弄虛作假。
問責始終堅持嚴肅精準有效
中央環保督察辦公室通報的情況顯示,在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中,31個省(市、區)分4批公開了387個移交問題的問責情況,有多名省部級官員被問責。
記者了解到,中央環保督察移交的387個問責問題,不僅揪出了多名省部級領導的生態環境責任問題,同時,還有680名廳級官員被問責,而問責的處級干部更是多達2023人。
“無論是針對省部級官員還是科級干部,中央環保督察都堅持‘嚴肅、精準、有效’的問責原則。是誰的責任就追究誰的責任,沒有級別高低之分。”這位負責人透露,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移交的387個問責問題,件件都是鐵案。“31個省(區、市)分別對這387個問責問題進行了全面核實,核實的結果是全部屬實,沒有一個錯案。”他指出,問責只有做到了精準,才能起到震懾一片的效果。“如果問責不準確,就可能出現問責了一百個人仍然達不到問責的目的,甚至出現‘濫問責’‘背鍋’的情況。”這位負責人說。
截至目前,中央環境督察不僅實現了對31個省(區、市)的第一輪全覆蓋式督察,而且在2018年還完成了對河北等20省(區)的“回頭看”督察,今年還將啟動第二輪督察。通過第一輪督察及督察“回頭看”,逾3萬名官員被問責。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辦對官員被問責的原因也進行了分析。以第四批問責為例,涉及生態環保工作部署推進不力、監督檢查不到位等不作為、慢作為問題占比約44%;涉及違規決策、違法審批等亂作為問題占比約38%;涉及推諉扯皮、導致失職失責的問題占比約15%,其他有關問題占比約3%。
顯然,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地方官員不作為、慢作為以及亂作為仍然突出。“在當前我國整體生態環境質量仍然不容樂觀的情況下,如果這股歪風不及時剎住,那么,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進程會大受影響。”在這位負責人看來,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就是要通過“督政”來推動地方政府擔起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最終達到改善環境質量,回應人民群眾環境關切的目的。
梳理我國環境保護發展全過程,不難發現,迄今為止,因生態環境問題已有數萬名各級官員被集中問責尚屬首次。這位負責人說,通過中央環保督察被問責的官員基本涵蓋了與生態環保工作相關的所有方面,這也證明中央提出的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已經落地生根。
據生態環境部介紹,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其中,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地表水Ⅰ至Ⅲ類水質斷面比例同比上升3.1%;劣Ⅴ類斷面比例同比下降1.6%。這些成績的取得,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開啟的精準問責模式貢獻良多。
本報北京4月22日訊
□ 本報記者 郄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