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調研就是要把黨的部署與各地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傾聽社情民意、破解問題矛盾。半月談記者在基層采訪發現,一些地方調查研究走了樣:有的調查研究“嫌貧愛富、舍遠求近”,有的調查研究虛頭巴腦拿不出實招硬招。為迎接上級調研,基層一把手成了“陪調”必需品,“迎調”成了基層新負擔。
示范點絡繹不絕,落后地門庭冷落
中部某省相關部門曾選取6個縣區作為樣本,對涉及樣本的“調研”情況作了一次調研。其中,3個縣是交通不便、基礎較差、經濟落后的縣區,另外3個則交通便利、基礎較好、經濟發達。
對比發現,2018年,中央和省、市級到先進縣區的調研平均數為71次,到落后縣區的調研平均數為20次,兩者相差51次。其中到離省會較近的一個縣調研多達93次,到較遠的黃河岸畔的一個縣調研只有9次,兩者幾乎相差10倍。
在被調研的3個先進縣區中,有1個縣在2017年4月25日一天就接待了3批62人調研;另一個號稱“全國百強”的縣級市,其發達鄉鎮在2018年接待調研20次,同屬一個市的欠發達鄉鎮則為0次。
此次調研還發現,一些領導干部選擇調研課題時挑肥揀瘦,對成熟的、完善的課題重復調研,而對全新的、有挑戰性的課題則少有問津。
某傳統農業大縣在幾十年里積累了豐富的農業調研課題和資料,選擇這個縣做農業調研課題事半功倍。數據也證明,2018年各級調研團隊在這個縣的金農谷園區調研39次,占到總調研數的42%,而鄰近的鎢鋼工業園區全年調研接待次數為0。
半月談記者采訪發現,導致調研冷熱不均的原因上下參半。
基層同志希望在上級領導面前出彩、展現政績,所以介紹情況、安排線路不是按調研內容而定,而是想方設法讓上級走經典路線,盡量安排到有特色、有亮點的地方調研,包括每個環節的時間、內容等都要嚴絲合縫地準備,甚至圍觀人員等都要事先布置。
一位基層干部告訴半月談記者,部分上級領導不去落后村調研的原因還在于,落后村往往也是矛盾集中村,去那里調研不僅極有可能工作完成不了,還會被上訪群眾圍堵難脫身。
一名經常負責擬定調研方案的基層干部吐槽,厚此薄彼的調研,屏蔽了情況復雜、問題多、矛盾突出的地方,也丟掉了調查研究的初衷和功效。
害怕禮數不周,“陪調”成了大負擔
采訪中,一位區長統計發現,2018年該區政府班子成員共陪同上級檢查和調研234次,其中區長自己參與過46次;2019年上半年區政府班子成員陪同109次,其中區長參與20次。
“有的領導幾年才來一次,如果不見一面,怕產生誤會。”這位區長坦言,現在市級干部到縣區調研時的陪同規則已相對明確,一般由縣級分管副職和職能部局的一把手負責對接。但對于省級部門到縣區督查和調研如何陪同,仍由縣區自己掌握。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一些關于安全生產、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一票否決”方面的調研,黨政一把手更不敢怠慢,全程悉心陪同。
“部分調研人員也常以‘陪同領導的級別’來定性縣區對該工作的重視程度,以及對調研領導的尊敬程度。”一位基層干部告訴半月談記者,“如果禮數不周,一旦產生誤會,極可能對地方發展大局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
為避免不必要的失誤,各縣區之間存在“攀比陪同”的潛規則,當地的黨政一把手盡量要陪,否則就是塊“心病”,日后縣里申請項目或遇到督查檢查都不好說話。
村級一把手也難逃“迎調”負擔。一名村主任告訴半月談記者,因為村里的田園綜合體項目落地,來調研的各級領導越來越多,為迎接調研和考察,村里一年僅打掃衛生的“請工費”就要花2萬多元。張掛歡迎橫幅、鋪設紅地毯的現象雖然少了,但大型展板、精美圖冊、彩色宣傳頁的制作并未減少。從2018年9月以來,在這一塊已花了1萬多元。“迎調”支出成了村里最大的公共經費開支。
“有些上級部門調研后,甚至調研報告都要求基層單位提供。”中部某縣政府辦主任告訴半月談記者,市里某局的3位同志到該縣企業調研,縣里為此專門召開了座談會、進行了現場觀摩、實地走訪入戶、逐一談話……
調研結束時,縣里陪同人員松了一口氣,以為終于圓滿完成了任務,但沒想到,上級領導臨走時對縣里說,“你們把今天的調研情況先整理個材料,然后報上來”,說完扭身鉆進商務車一溜煙走了。縣政府辦主任、縣局的局長一下子犯了愁,兩人都沒做筆記。
幸虧,陪同調研的一個年輕人零星記了一些。小伙子花了兩天時間,絞盡腦汁整出一份調研報告,趕緊上報了事。基層干部說,這種調研來一次,就臭了“調研”二字的名聲。
調研應直奔問題、解決問題
“調研來了一撥又一撥,但往往是興師動眾來,稀里糊涂走。”一位鄉鎮書記說,很多調研有過程、無結果,有的問題多次向各級調研組反映,都得不到解決。有的上級部門來調研,鄉級層面提出需要上級支持或協調解決的問題,上級領導回去之后,又把問題推到鄉里解決,“斷頭式”調研最讓基層反感。
“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調研,來100次我們也歡迎。”一位駐村第一書記說,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深入調研就是要弄清問題性質、找準癥結所在,實現調研成果轉化、推動解決實際問題。
人們常說,不做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目前值得警惕的是,諸如為調而調、研而不調、只調不研、研而不實等形形色色的假調研、調假研,同樣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心中有民、心中有責,撲下身子、求真務實,才能做好調查研究,真正推動事業發展。
針對基層調研領域的怪象,基層干部群眾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
一是統籌調研活動,更多安排到偏遠、落后和問題困難突出的地方,調研成果及時反饋當地政府,加強轉化,解決問題務求實效。二是改進調研方式,建議上級更多采用不打招呼、直奔基層的方式開展調研,不要總想著要地方陪同。三是明確規定各級黨政正職不陪同的清單或情形,更好地為基層干部松綁減負,激勵廣大干部擔當作為。四是在提升各級干部調研能力的同時,建立基層對調研工作的匿名評價反饋制度,供上級掌握每次調研的實際情況,并作為調研干部作風和能力的一項考察內容。
來源:《半月談》2019年第15期
半月談記者: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