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山東濰坊發現,當地開發商用成本僅為15元一鏟的麻剛沙代替國家標準建材配制混凝土蓋居民樓。專家介紹,麻剛沙不是“沙”,用來蓋房存在極大安全隱患。記者找到一塊麻剛石,一捏就碎成粉末,硬度極差。記者詢問砂石場老板,用這種沙蓋樓懸不懸,老板回答說,中國人不怕懸。(1月17日《新京報》)
當地人蓋豬圈都不用的麻剛沙,之所以有人當作建筑用砂來賣,是因為有人買。有人買,是因為有利可圖。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購買麻剛沙人,不是用它來給自己建房,也不是用它來建豬圈,而是用來建居民樓、商品房。
沙石場的老板說“中國人不怕懸”,他說得心安理得,說得理直氣壯,可是要讓他住到使用了麻剛沙的房子,或者即使讓他用麻剛沙去給自家建個豬圈,恐怕他也不會愿意。
至少早在一年多以前,當地安監部門就已經對非法生產、運輸和使用麻剛沙的現象進行過查處,并且下發了正式的通知,要求“嚴禁在工程施工中使用麻剛沙等不合格的建筑用砂”。這說明,當地政府對于麻剛沙在市場上的流通和在工程建筑中的使用,早已知情,對其危害性,也很清楚。可是,通知也下了,查處也做過了,為什么公然售賣、使用麻剛沙的現象仍然存在呢?
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看來,很多份內的事情,如果沒有做,那是工作失職,是態度問題;如果做了卻沒做好,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是工作疏忽的問題。比如對建材的監管,安監部門發過通知,說明已經“引起高度重視”,進行過多次查處,說明已經“迅速采取行動”,無論是態度還是行動,就都變得無懈可擊了。這么一來,即便將來出現了問題,也只是一個自我批評“工作不力”的事。
這么看來,之所以出現目前這種狀況,與某些公職人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維有莫大關系。但問題似乎也不是這么簡單,因為,安監部門的工作就是對安全生產進行監管,查處麻剛沙之類的劣質建材既是自己份內的事,也可以給自己的政績添磚加瓦,為什么他們反而對其視若無睹呢?
某些事情,積極去做,是因為有利益驅使;消極去做,或者積極不作為,也有可能是受利益的驅使。或者說,貓不捉老鼠,要么是主人喂得太好,要么是老鼠孝敬得太好。具體到這件事上,當地安監部門是否與麻剛沙產銷鏈上的諸多商家及其開發商有著特殊的貓鼠關系,很值得懷疑。
當地開發商使用麻剛沙代替國家標準建材配制混凝土蓋居民樓已非一日,那些已經建成的居民樓是如何通過驗收的呢?相信沿著麻剛沙從生產到使用的整個過程一路查下去,一定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捏得碎的麻剛沙背后,一定有什么捏不碎的東西存在。(作者 張楠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