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管理規定 】網信辦發布《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 ①服務提供者從事公眾信息服務需取得資質 ②強調保護隱私 ③實名注冊,遵守“七條底線” ④公眾號需審核備案 ⑤時政新聞發布設限 ⑥明確違規如何處罰。
騰訊公司微信業務有關負責人透露,為進一步優化平臺的生態環境,讓用戶獲取更加真實可信、有效的信息,避免遭受謠言、詐騙等侵害,將于近期內對有害信息進行重點清理。
騰訊重點清理微信公眾號 傳播謠言、詐騙及色情將封停
清理重點面向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須實名制。據透露,微信方面此次清理的重點將是公眾號,尤其是刻意散布虛假信息、詐騙、色情以及誘導用戶進行分享的公眾號。
在7月底,微信官方就已對外發出預警,稱將會針對近期出現的虛假點擊、集贊等行為進行打擊,而謠言、詐騙常常與這些行為相伴相生。運營者往往通過一些是非顛倒、極富蠱惑力的謠言,來騙取用戶的關注并獲取商業利益。
有關專家表示,互聯網科技的高速發展為人們的信息溝通交流提供了廣闊空間,互聯網就是社會的縮影,社會上存在的問題,在互聯網上都會有映射。而謠言問題是一個社會性問題,就像是一種毒瘤,不僅嚴重污染了網絡環境,擾亂了公共秩序,也敗壞了社會風氣。網民們如果不慎成為網絡謠言的受眾,就會逐漸失去正確的判斷 力和辨別力,誤將“謠言”當成“網絡魅力”。而微信平臺上存在的少部分謠言、詐騙等現象,也對平臺和用戶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騰訊公司微信業務有關負責人舉例稱,前段時間不少公眾號流傳出所謂“微波爐加熱食物致癌”的謠言,其中影響面最大的文章包括《微波爐生產廠家打死也不說的驚天秘密》以及《緊急通知:請立即停止使用微波爐》。這些謠言一出,立刻引起用戶的廣泛關注,甚至有人借機牟利。“我們將會對整個謠言商業鏈條進行清理,”微信有關負責人透露,不僅涉及前端的謠言發布,也會將打擊的范圍擴大到后端的交易等環節。
百余傳謠公眾賬號已封停
微信誕生至今已超過三年,逐步形成了一套針對有害信息的打擊體系,包括“用戶舉報、快速核實以及主動打擊”等三大機制。
對于微信中不良信息的處理,用戶舉報是發現問題的重要來源。僅今年上半年,騰訊安全中心舉報平臺就收到約6000萬條舉報消息,有超過3500萬用戶主動向騰訊舉報惡意帳號,經審核有365萬個惡意帳號被凍結。
據最新數據顯示,在三大機制舉措下,微信公眾平臺對涉及傳播謠言的近千篇文章、百余個公眾號進行了刪除和封停。刪除文章近千篇,封停公眾帳號百余個。而騰訊雷霆行動自啟動以來,也累計封停假貨公眾帳號3萬個;每日封停欺詐廣告1000萬條;QQ和微信針對有風險網站鏈接每天給用戶提供29萬次提示;上半年配合各地警方打掉網絡黑色產業鏈團伙10余個,抓獲約80名嫌疑人,涉案金額接近2500萬元人民幣。
國信辦:擬定微信等移動通信工具管理措施
今年5月2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門召開工作會議,部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微信等移動即時通信工具專項治理行動,集中整治移動即時通信公眾信息發布服務中的違法違規行為。
國信辦會同有關部門,指導相關網站,累計關閉涉招嫖等各類有害賬號2000余萬個,其中,違法違規公眾賬號3.3萬個,刪除違法違規信息40余萬條,每日過濾欺詐、虛假廣告信息1000余萬條,有效遏制了利用移動即時通信工具破壞網絡傳播秩序、危害公共利益的行為。
在專項行動啟動之際,微信、易信、來往、米聊、微米、時光譜等移動通信工具聯合發起倡議書,提出落實實名制、規范群組管理、實行綁定手機號碼等方式進行用戶真實身份信息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