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路上總被冰冷的水泥欄桿盯梢,鬧市老樓里爬不動樓梯的只能隔著窗戶看世界,盲道斷斷續續所以盡量不出門……在城市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如何讓這些老弱病殘、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趕上趟兒,相適相宜地融入其間,成為一道喜笑顏開的風景線?
把他們的“急難愁盼”記在心上,做在當下。近年來,常州市天寧區將幫扶弱勢群體,搭建完善的民生保障體系建設擺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從打造兒童友好社區,到打造夢想小屋,孩子們的“一米視角”正愈發受到重視;從大板房置換商品住宅,到老小區加裝電梯,群眾的訴求正漸漸得到解決;從適老化改造,到無障礙出行,老人、殘疾人居住、通行越來越便利……人民群眾不分城鄉、年齡、性別、職業,在面對年老、疾病、失業、殘疾、貧困等風險時都有了相應的制度保障。
孩子們的視角不高,但有人來守護
“我們上下學的路上,真是越來越漂亮了。不僅馬路上有彩繪,就連路邊的電箱上面也都畫滿了圖案。”王婷婷就讀于常州市鳳凰新城實驗小學,每天她都會從菱溪名居經過菱溪路、光華路、優勝路到達學校。
這些天,她和同學們又有了新發現,通往學校的幾條路段變了模樣,鳳凰尾、藍胖子、文明出行標志等一個個五顏六色的彩繪圖案“爬”滿了步行道和路邊的變電箱,這些煥然一新的變化讓她和同學們欣喜不已,“感覺自己被‘可愛’包圍了,這些圖案一直從家門口延伸到校門口,給了我們滿滿的安全感。”
王婷婷口中的安全感,正是菱溪社區打造的兒童友好示范社區向3.0版本升級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市第一個率先推進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的社區,近幾年,菱溪社區始終緊緊圍繞《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的相關要求,堅持從硬件和軟件方面不斷改造推進,相繼打出了自制《兒童保護權益指南》、以“一米視角看世界”“安全街區建設”等多套服務組合拳,進一步推動了政策友好、服務友好、設施友好、環境友好理念在菱溪的成形落地。
“真正做好兒童友好型社區建設,就要俯下身子,用孩子的視角和心態看世界,這樣你就會有不一樣的靈感,對待事物的看法也會不一樣。”菱溪社區黨總支書記湯亞平說。
“對于天寧來說,打造兒童友好型社區,是名副其實的長遠之策。”區婦聯副主席吳逸飛表示,要吸引各類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一個很重要的“砝碼”就是具備宜于人才子女成長的條件,兒童友好型社區的打造正是城市長遠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天寧已有菱溪社區、華潤國際社區、同濟橋社區被評為常州市第一批兒童友好社區,今年還將繼續打造2個兒童友好示范社區。
“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分開了,并且都離開了家庭,到現在也沒回來,我就跟著年邁的爺爺生活。我很想像鄰居家的孩子一樣住著寬敞明亮的房子。現在,這份念想變成了現實……”近日,天寧團區委收到了一封來信,寫信人是天寧區的一位困境青少年小余。這些天,小余收到了一份讓他喜出望外的禮物——一間干凈、溫馨、明亮的臥室。對于小余來說,這間“夢想小屋”代表著新的開始,更代表著成長的希望與夢想的起點。
困境青少年一直是急需被關注和愛護的特殊人群。近兩年,天寧團區委聚焦困境青少年居住條件簡陋、無人關愛等“急難愁盼”問題,將實施“夢想改造+”關愛計劃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通過建設一間“夢想小屋”、落實3項結對機制、打造“一體三圈關愛+”模式,精準服務困境青少年健康成長。
在“夢想小屋”的改造升級中,全區團干部組成了128人的“摸排先鋒隊”,深入基層開展摸排走訪,現場征求困境青少年及其家長的意愿建議,除了對原有居住房間墻面、地面進行施工改造,定制配備床、書桌、衣柜等家具和學習生活用品,還因人而異制訂個性化改造方案。截至目前,全區已有18名困境青少年擁有了定制的“夢想小屋”,投入資金30余萬元。今年團區委還將計劃改造48戶,為更多困境中的孩子圓夢。
多些適合兒童的居所,還要多些適合兒童的公共設施。九洲新世界商場內設有兒童專屬的主題衛生間,以多彩的熱帶植物為設計創意,依據不同身高兒童的需求,定制性打造童趣弧形洗手臺,趣味引導小朋友養成洗手習慣。更設有連排獨立小靠椅、專用垃圾桶等。正在“遛娃”的張女士告訴記者:“在衛生間改造以前,帶娃逛商場特別不方便,孩子上廁所洗手都得抱起來,不利于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大人也手忙腳亂。”現在,孩子能獨立上衛生間,自己只需在門口等他就行。
把兒童的需求放在心上,讓這個城市最小的居民也能享受一樣的權益。近年來,天寧區大力建設適合兒童的服務設施和標識標牌系統,在商場、社會活動室等公共場所建設兒童休息活動區、母嬰室、兒童廁位及洗手池,以細節彰顯人性化關懷。
老街坊的生活不便,但有人來回應
“大板房”專項治理是近年來天寧區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改善困難群眾居住條件的重大民生工程。
大板房除了隔音隔熱不佳、常年曬不到太陽之外,地勢又低,一到汛期家里就容易積水。住大板房一樓的吳阿姨有一肚子苦水:“一下大雨我們就提心吊膽,家里剛添的電器一泡水就壞了,日子就這么一天一天地挨。不過以后搬進了梅亭佳園,就要告別接漏水的盆子和發霉的墻壁了。”吳阿姨說著說著就笑了。
作為2022年天寧區民生實事項目,董頭村二期(梅亭佳園)、紅廟頭(蘭蕙佳園)1200余套大板房異地置換商品住宅項目今年將建設完成并交付使用。下半年,原北環新村、麗華一村、浦北新村大板房住戶便能高高興興拿到新房鑰匙。
麗華一村和北環新村大板房產權置換新房地點在董頭村二期地塊,即梅亭佳園。新小區共有11幢居民樓,總戶數為1352戶。目前,項目正處于外立面裝飾、外場綜合管線、戶外景觀施工階段。浦北新村的大板房產權置換新房地點在紅廟頭地塊即蘭蕙佳園,當前7棟樓房全部封頂,目前正緊鑼密鼓地開展二次結構施工、內外墻面的粉刷等。
2018年7月,天寧區在全市率先啟動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試點,眼看一座座電梯井拔地而起,一批又一批老樓居民終于感受到了“一鍵直達”的幸福。
兆豐花苑20幢丙單元402的居民白明賢對此感觸很深,自己70歲了,由于腿腳不便,遇上生病,上下樓只能靠子女背,因此平常很少下樓。去年8月,安裝上電梯后,上下樓問題解決了,平時還可以下樓曬曬太陽,賞賞景。
去年12月1日,天寧區正式細化并同步出臺《天寧區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實施細則》及《天寧區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資金補貼及管線遷移費用等財政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更助推了老小區加裝電梯的數量,目前,全區共安裝了34臺電梯,計劃今年加裝45臺。
老年人的動作不快,但有人來攙扶
老小區改造中,適老化改造是其中的必選項,包括單元入口安裝無障礙坡道,單元樓道安裝扶手,改造的活動場地新增健身活動器材,并增加休閑座椅。
85歲的丁華大,家住麗寶第花苑2幢丙單元202室,去年,她家被納入適老化改造范圍。天寧根據老人家居環境和實際需求制訂了個性化實施方案,老太太滿意得合不攏嘴。
首先,衛生間拆除了原有壁柜及洗漱臺,配置適合老年人使用的鏡柜臺;淋浴區域加裝防滑地墊、L行扶手、折疊助浴椅;馬桶更新換代,浴室配置浴霸保證供暖。此外,考慮到洗曬衣物的便捷性,還為老人在陽臺上裝配了智能晾衣架。
據悉,天寧區對符合條件的老人,購買第三方服務免費提供家庭適老化改造。目前,天寧區已完成600戶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
殘疾人的出行不暢,但有人來幫助
清涼新村14幢門口的公共衛生間去年7月改造完成。原本只有2男4女,6個蹲位。天寧區環衛處將蹲位改為蹲坑位,并加裝隔位板,增加私密性,并在男衛生間增加兒童小便斗,另增加了一個第三衛生間,以供行動不便的老人和殘疾人使用。
目前,天寧轄區內新建的公廁都帶有第三衛生間,天寧區也對設施老舊的公廁進行改造,并在改造過程中因地制宜增加第三衛生間。
橫塘河東路段,自典前路至龍錦路段的盲道去年10月修建完工。施工單位按照無障礙標準建設,并在驗收時讓盲人參與體驗。目前,新建道路都增加盲道鋪設。天寧轄區無障礙設計的范圍涉及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城、鎮各級道路,以及旅游景點、城市景觀帶周邊道路。
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修建盲道時,盡量考慮其設計的合理性,比如保證在直線距離,并避開井蓋、電線桿牽引線等障礙物。
從“困難兜底”到“幸福供養”,在共同富裕的路上,天寧堅持不落一人、不漏一戶,托起全區人民穩穩的幸福。如今,以功能完備的民生保障體系建設為紐帶,就業、健康、教育、養老等更多的幫扶行動正在天寧持續展開……
(記者 董逸 陳凝 張也 陶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