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創排4年,凝聚國內眾多舞臺藝術家心血的大型歷史題材原創舞劇《張騫》,于4月22日晚在新疆藝術劇院木卡姆藝術團劇場與廣大觀眾見面。精彩的舞美、絢麗的燈光、立體的舞臺氣勢恢宏,滌蕩著臺下觀眾的心靈。演出期間,觀眾多次報以熱烈的掌聲。劇目結束后,大家久久不愿離開。
《張騫》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組織創作,以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并自此打通中原通往西域道路這一歷史為創作背景,通過《授節》《守節》《傳節》《使節》四幕,演繹了公元前139年,西漢建元二年,張騫奉漢武帝所授之節杖,率領了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涉足浩瀚西域,冒風雪頂酷暑穿大漠,走遍各個城邦,歷經十三年的艱難坎坷,兩次通西域,終不辱使命,開鑿了絲綢之路壯舉。
劇情跌宕起伏,令人蕩氣回腸。觀眾徐玲說:“這部劇不論是劇情,還是演員的表演,以及音樂的結合等都非常好。特別是張騫尋找機會準備出逃的時候,愛了他九年的匈奴妻子拿出匕首不讓他走,否則就殺了他,可張騫卻義無反顧,執意前行,完成使命,最后妻子被丈夫的大愛所感動,把節杖交還給了張騫。這段雙人舞,優美的肢體動作演繹的真是賞心悅目,令人感動。”
“早就聽說大型歷史題材原創舞劇《張騫》要公演,今天終于如愿以償了,這部劇真是太震撼了,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張騫在途中,醫治好了大宛王子的病,這不僅體現了我國中原中醫的強大療效,還傳播了中華文明。劇中還看到張騫所到之地,百姓用葡萄和葡萄美酒等特產以及載歌載舞的民俗禮節迎接他,這一系列的劇情都展示了西域各城邦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觀眾劉一鳴說。
從事舞蹈編導工作的馬欣說:“看完這部劇后,感到很震撼,新疆的舞劇不是特別多,這是我看的第二部。《張騫》這部劇,我覺得特別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帶入感強,張騫體現的民族氣節和家國情懷非常有感染力,演的特別好,是一部很好的學習教材。”
“張騫這個歷史人物,我從歷史書上學習過。今天特意帶兒子來學習這段歷史,我覺得整個故事很有連貫性,看完之后相當于把歷史重溫了一遍,真是受益匪淺。”觀眾徐浩軒說。
《張騫》在展示鑿空之旅的同時,體現了張騫對母親的孝心,對國家的赤子之心,同時也是時代的嬌子。在他身上有一種執著,被困西域多年仍然逃出來,沒有回長安,仍然去完成他的使命,心里始終裝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就如何演好張騫這個歷史人物?優秀青年演員、飾演張騫的趙家熠說:“我覺得首先要閱讀歷史資料,積累歷史知識,去琢磨這個人物的心理,更加準確地演繹張騫忠貞不渝、不畏艱險的人物性格。作品再通過導演的講解,加上一遍遍的排練,才能勝任這個角色,通過今天的演出后,我將繼續努力演好演活這個角色。”
飾演張騫妻子的匈奴女孫秋月說:“很榮幸飾演這個角色。通過近一年時間的排練,讓我在塑造角色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高,也讓我慢慢的由外走進角色的內心,把這個人物在舞臺之上賦予她靈魂,演好這個角色。”
“張騫‘鑿空之旅’,展現了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生動場景,謳歌了愛國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弘揚了歷經數千年傳承發展的中華文化。”舞劇《張騫》總導演之一、國家一級導演高山說,“這部舞劇不僅在人物刻畫上我們增加了一些情節,在舞美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在舞臺上還設置了跑步機、大轉臺,這是對舞劇做了一個大膽創新和嘗試,再現了張騫出使西域的艱難險阻、驚心動魄的場景,達到更好的演繹那段燦爛歷史的藝術效果。”
據悉,大型歷史題材原創舞劇《張騫》從4月22日到5月30日(包括五一假期)在木卡姆藝術團劇場將演出多場,觀眾可憑票入場觀看。(記者 薛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