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關中的麥子熟了!你想不想去看一眼陳忠實先生筆下的關中麥浪呢?看過電影《白鹿原》的小伙伴,想必都被開場的麥浪給陶醉,那片被風吹熟了的麥地,在風和麥客的鐮刀下翻滾,簡直就是一幅絕美的畫卷……。
西安之南有個地方叫王曲,自古長安八大鎮(zhèn)之一。西漢時名王渠,是皇家宮苑區(qū)。《漢書·哀帝本紀 》所記“王渠”,蘇林注曰:“王渠,宮渠也,猶今之御宿溝。”即御宿川。到宋代亦稱王渠,張禮《游城南記》說:他和擔行李的仆夫走失,就住在御宿川的王渠。因字音同,王渠演變成如今的王曲。順著王曲往東走就上了神禾塬,一大片麥田就呈現(xiàn)在眼前,大的讓人心曠神怡,以為自己置身草原。
農諺講:“小滿小滿,麥粒漸滿”,小滿時節(jié),有著“萬畝糧倉”美譽的西安市長安區(qū)王曲街辦神禾塬上,一望無際的麥田金黃里泛著淺綠,連片的麥田里,風吹麥浪起伏,滿目金黃翻滾,從空中俯瞰,豐收的麥田如同一塊塊巨大的金色地毯美麗壯觀。
神禾塬上地勢平坦、視野開闊,大片的麥田與四周的秦嶺相互襯托,形成了令人驚艷的吹風麥浪的美景。“江兆村的麥田有一萬多畝,大部分集中在地勢略高的神禾塬上,是長安區(qū)優(yōu)質糧食生產基地,每年收獲季節(jié),塬上的麥子連片成熟、一片金黃,每天都有眾多游人來這里拍照游玩。”王曲街道江兆村支書李社民介紹,“這段時間天氣晴好,塬上的麥子6月初就能大面積收割了。”
風一吹,麥浪滾滾,讓人心曠神怡,這是屬于北方獨有的“詩與遠方”。每年秋收時節(jié),連綿不絕的金色麥田,與錯落有致的秦嶺相互映襯著,仿佛鋪成了一幅巨大的金色油畫。不時還會有陣陣微風吹過,麥穗隨著風兒輕輕地搖擺、起伏著,構成了一圈一圈的波浪。
站在神禾塬上遠眺秦嶺,蒼翠的群山,重重疊疊,宛如海上起伏的波濤。山腰間,云霧像仙女拖曳著柔長的裙帶,曼妙無比,在飄渺的云煙中忽遠忽近,若即若離.就像是幾筆淡墨,抹在藍色的天邊。
看過《白鹿原》的,都知道以前在關中地區(qū)有一個特殊的職業(yè)--麥客。這是一個季節(jié)性的工作,在五月到六月小麥成熟季節(jié),由主家雇傭勞力幫助割麥,負責割麥的稱作麥客。在《白鹿原》小說里,黑娃就是一個麥客。
之所以產生這么一個職業(yè),是因為關中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的小麥產區(qū)。關中平原是黃河支流渭河的下游沖積平原,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溫度適宜,再加上秦嶺水源豐富,種種條件,氣溫,土壤,水源等,非常適合種植小麥。到了小麥成熟季節(jié),由于過去沒有機械化設備,種植面積非常大,短短幾天時間,主家自己是割不完的,所以就產生麥客這么一個職業(yè)。進入現(xiàn)代社會,麥客成為歷史。但是翻滾的神禾塬麥浪,絕對是關中地區(qū)最具有特色的文化符號。
農諺有云:“小滿三日望麥黃。”眼下,西安市小麥陸續(xù)進入收獲期,這也標志著夏收大幕徐徐拉開。據(jù)悉,今年西安市小麥播種面積達到212.47萬畝,已陸續(xù)進入成熟期,部分區(qū)縣已經開鐮收割。受秋淋影響,西安市去年秋播基礎較差。全市及早謀劃,狠抓春耕春播春管工作,深入開展小麥抗災強管、千名干部包鎮(zhèn)進村促春管活動,強化協(xié)同作戰(zhàn),先后實施人工增雨,強化田間技術措施運用,組織合作社、種植大戶、群眾適時追施返青肥、拔節(jié)肥、化學除草,促進小麥苗情轉化升級有效促進了小麥苗情轉化升級。
目前夏糧長勢良好,豐收在望。近期,農業(yè)部門組織專家預測,小麥平均畝產較上年增加近5公斤左右,有望再獲豐收。
西安“三夏”會議,專門落實糧食生產黨政同責,組織群眾搶抓有利時機,全力搶收,狠抓旱塬地區(qū)糧食生產“一料變兩料”,努力挖掘種植潛力,全力擴大夏播面積,推廣硬茬播種、“5335”等良種良法配套,指導農民做好病蟲害防治、劃除保墑、灌溉施肥等工作。今年三夏,全市投入各類農機具7萬余臺(件),其中聯(lián)合收割機3600臺,開展小麥機收減損、安全生產等培訓,設立52個跨區(qū)作業(yè)維修及配件供應點,保障“三夏”農機檢修和零配件供應。
同時,針對“三夏”可能出現(xiàn)的極端天氣、疫情防控等突發(fā)情況,西安市設立24小時熱線服務電話11部,逐級成立農機技術服務隊,深入生產一線,對全市“三夏”農機作業(yè)進行指導,推行信息咨詢服務到田、技術指導到田、物資配件供應到田、解決矛盾糾紛到田、安全生產檢查到田的“五到田”服務。確保夏糧顆粒歸倉,秋糧種在高產期。
一垅又一垅的麥苗桿直穗滿,村莊、河流鑲嵌在其金黃色的麥浪中,繪就出了一幅鄉(xiāng)村振興的美好畫卷,這個季節(jié)總會吸引無數(shù)的愛美女生進入麥田,赴一場麥田寫真的約會,拿出相機將眼前的美景框住,按下快門將畫面定格,記錄下這美好的瞬間,這一瞬間,是多少人喜愛的美景?(記者 韓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