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I產能全球第一,自主研發中國首個原創性ADC新藥和全球首創雙靶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生物新藥,亞洲最大的葡萄酒生產企業,國內唯一一家同時為波音、空客供應航空產品,發布全球第一款8微米紅外熱成像探測器芯片……這些牛氣沖天的成績,全部由煙臺的企業創造。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煙臺因港而立,因工業而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煙臺市堅定不移實施制造業強市戰略,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推動傳統產業現代化、新興產業規模化,著力打造煙臺制造“升級版”。
優勢+努力,規上工業進賬全省居首
早在一百多年前,煙臺就誕生了山東第一個民族資本經營的采金礦場、中國第一個工業化葡萄酒生產廠。作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煙臺擁有門類齊全、優勢突出、配套完善的制造業體系。
目前,煙臺工業涉及37個大類,形成了5個千億級、17個百億級產業集群,57種產品技術水平和市場占有率國內行業第一。全市近五成生產總值和稅收、六成以上實際利用外資、七成以上勞動就業、九成以上進出口來自規模以上工業。萬華、杰瑞、玲瓏、招金、南山鋁業、中集來福士等一大批業內影響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技術水平領先的知名企業成為煙臺制造業響當當的名片。
數據顯示,最近十年,煙臺全市工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2311億元上升至2021年的3100億元。2021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005.1億元、利潤583億元,先進制造業發展指數居全國百強市第一方陣。
作為全國制造業強市,今年8月,煙臺再度發力,啟動實施企業倍增計劃,篩選了200家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作為重點倍增培育企業,在倍增發展、創新發展、鏈式發展、融合發展、綠色發展等十個方面給予企業重點支持,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實現企業內涵式倍增發展,推動全市先進制造業再上新臺階。
今年1-8月,煙臺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1%,高于全國、全省7.5、6.1個百分點,連續5個月保持全省首位增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60.82億元、增長11.63%,總額居全省首位。
“集群+鏈條”,夯實產業根基
德國漢高、香港德瑞新能源、深圳康佳集團……今年8月16日,煙臺全市重點產業鏈招商項目集中簽約,吸引了眾多行業龍頭及協會負責人參會。總投資346億元的25個產業鏈招商項目集中簽約落地,涉及清潔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石化及化工新材料、消費電子等重點產業鏈。
而眾多企業之所以選擇煙臺,愿與煙臺共贏發展,一個重要原因,是煙臺市正大力推動產業鏈發展,堅持橫向放大集群總量,縱向拉長產業鏈條,構建產業垂直生態體系。
近年來,煙臺通過大力實施“9+N”制造業集聚培育工程,推動了石化及化工新材料、汽車、黃金精深加工、葡萄酒等16條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
2021年,全市“9+N”產業產值達到7571億元,培育出綠色石化、有色及貴金屬、高端裝備、電子信息4個千億級和汽車、食品精深加工、生物醫藥、清潔能源4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形成了開發區化工新材料、蓬萊海上風電裝備、福山汽車零部件、龍口高端交通鋁材、芝罘環境控制裝備5個省級特色產業集群,生物醫藥產業、先進結構材料產業入選全國首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大國重器,閃耀煙臺力量
12月9日,煙臺海陽實施我國首次海上熱發射,以“一箭14星”的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D47-50星、豐臺少年二號衛星等14顆衛星精準送入預定軌道,首飛取得圓滿成功。
此前的10月7日晚,煙臺海陽實施了我國首次固體運載火箭近岸海上衛星發射,一箭雙星,將兩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軌道。當晚,數十萬煙臺民眾共同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刷新歷史的高光時刻。
三年前,煙臺市搶抓我國首次海上發射成功機遇,鋪陳布局、落子成勢,啟動東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設。眼下,東方航天港商用航天、高新區衛星研發制造及應用、高端裝備制造和航空新材料三大板塊逐步成型、突破發展。目前,煙臺市擁有航空航天產業關聯企業34戶,擁有航天513所、山東長征火箭、東方藍天鈦金科技、南山鋁業等龍頭企業,擁有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山東煙臺數據與應用中心、山東省微納衛星技術創新中心等重點科創中心6個。
類似“大國重器”中貢獻煙臺智慧的企業并不少。由中集來福士自主研發設計的“藍鯨1號”和“藍鯨2號”,是目前全球最大、鉆井深度最深的半潛式海上鉆井平臺,已在南海順利完成兩輪可燃冰試采任務,將我國深水油氣勘探開發能力帶入世界先進行列;由杰瑞集團研發的世界首臺4500型壓裂車“阿波羅”,將中國頁巖氣開發帶入渦輪壓裂時代,使我國成為現存渦輪壓裂車單機功率最大的國家。
位于煙臺黃渤海新區的空天海戰略裝備制造產業園,作為“空天海國家戰略裝備智造城”核心區的先導板塊,也將目標瞄準了國家重要的戰略裝備制造基地。截至目前,產業園已累計引進重點產業項目20個,總投資150億元。
數據顯示,目前煙臺全市先后培育出中國企業500強企業3家、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6家、百億級企業14家、上市企業58家,以及15家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8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7家省級獨角獸企業、200家瞪羚企業、593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正是這些來自煙臺的優秀企業,為神舟系列飛船、國產大飛機、高鐵、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等“上天入海”國之重器作出了重要貢獻。
再接再厲,一往無前。煙臺工業大市將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錨定“1+233”工作體系,凝心聚力“走在前、開新局”,向質效雙優的制造業強市堅定邁進!(記者 賈楚航 李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