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大柵欄,上海有城隍廟,武漢有漢正街,重慶則有磁器口。
磁器口,位于重慶市嘉陵江畔的沙坪壩區磁南街1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國家4A級景區。因其集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戰文化、紅巖文化于一鎮,且重慶38個區縣的土特產都能在這里買到,是重慶的象征和縮影,故又被稱為“小重慶”。
2023年11月4日下午,“沿著長江讀懂中國——萬里長江行”探訪團來到磁器口,感受這里文化交融帶來的城市活力,感受濃郁的重慶地方特色民間文化。
名稱演變的城市故事
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磁器口最早的名字叫白巖場,是一個古鎮,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1003年),后改名龍隱鎮。
清朝初年,瓷器成為龍隱鎮的主要產業。1918年,本地商紳集資在鎮中青草坡創建采用新工藝制瓷的“蜀瓷廠”,之后全鎮瓷器廠家發展到70多家。隨著工藝進步、品種增多,龍隱鎮瓷器名氣也大了起來,遠銷蜀外。為行商方便,商販們逐漸將龍隱鎮叫成了“瓷器口”,因“瓷”與“磁”詞意相通,“瓷器口”又被叫成了“磁器口”,并沿用至今。
抗戰時期,重慶成為國民政府陪都。因水運方便,龍隱鎮成為嘉陵江中上游各個州、縣和沿江支流農副土特產品的集散地,重慶城里一些大的商販也在此開設分店收購貨物,同時輸出棉紗布匹、煤油鹽糖、洋貨日雜、五金顏料、特產煙絲等大宗商品。據統計,當時每天有300多艘載重10噸的貨船進出龍隱鎮碼頭,鎮上有商號、貨棧和各種作坊1670多家,碼頭河壩中搭建起臨時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還有專業性的木竹街、鐵貨街、陶瓷街和豬市、米市等等,一派繁榮景象。
“地名演變往往見證著一個地方的發展史。1000年的磁器口、800年的重慶府,從白巖場到龍隱鎮再到磁器口,磁器口地名的演變既見證著磁器口本身的發展,更見證著重慶的繁榮。”探訪團成員、武漢大學長江文明研究院考古專家賀世偉說。
市景合一的城市地標
磁器口不光有市,更有景。
磁器口位于嘉陵江畔,清水溪、鳳凰溪于兩側呈環抱之勢,中部龍山自西向東蜿蜒橫貫整個街區,鳳凰山、金碧山分別并列于其南部和北部,擁有磁正街、磁橫街、磁器口后街、幸福街4條主街,從而形成“一江兩溪三山四街”的獨特地貌。域內溪流與江濤牽手、山丘和街市擁抱,加上地面高差達60米,使得域內地形地勢高低錯落、街巷市集起起伏伏。徜徉其間,探訪團成員、武漢市民周利華不禁感嘆:“磁器口活脫脫就是一個‘小重慶’嘛!”。
不光有自然的景,磁器口更有人文的景。
寶輪寺就不說了,這里還有“一門三舉子、五里兩翰林”的重慶主城區僅存古代私塾翰林院,這里還有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先生曾經就讀的寶善宮(后改為嘉陵小學),這里還有可以鳥瞰磁器口全景、“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龍山公園,這里還有留有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冰心、臧克家等眾多文化名人創作遺跡的沙磁文化區等。磁器口街道黨工委書記、磁器口古鎮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吳超說:“我們這里不光是商貿繁榮地,也是風景秀美地,更是歷史綿延地、人文薈萃地。商貿、風景、歷史、人文‘四地合一地’,就成了現在的這個磁器口!”
舊城改造中注入現代元素
有人說,磁器口是重慶版的《清明上河圖》。
在這里,既可以聞到川渝的麻辣,也能夠聞到埃塞俄比亞的咖啡香;既可以看到中國傳統的打年糕,也能夠看到西洋手法的雞尾酒;既可以聽到小商小販隨性的吆喝,也能夠聽到營銷人員精心的廣告;既可以搖頭晃腦品品川劇、瞪大眼睛瞧瞧變臉,也可以傾情投入地欣賞一下西洋樂或流行曲……行走在人流熙攘的磁器口,仿佛在做一次古今穿越。而時不時有身著漢服的小姑娘與穿著時尚的老帥哥擦肩而過,也讓這條千年老街給人一種古今交匯的感覺。
“與一味地整舊如舊甚至仿古不同,磁器口在整合、打造的過程中,既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發掘與傳承,也不忘記將現代元素注入其中,讓‘舊瓶’裝‘新酒’,使‘舊貌’換‘新顏’,古鎮因此而更富青春與活力。”吳超說。
坐擁青山綠水,懷抱人文商貿,加上重慶人秉持“重山重水、重情重義”的城市精神,十幾年來,磁器口品牌建設一路“攬金摘銀”,成為遐邇聞名的城市品牌。
2006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2008年,被列入“巴渝新十二景·人文景觀”名單;
2015年,磁器口歷史文化街區被評為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
2020年,當選“成渝十大文旅產業地標”;
2021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名單”;
2022年,入選“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名單”、全國“非遺旅游景區”和重慶市智慧旅游景區典型案例;
今年,磁器口街區又被列入10條長江主題國家級旅游線路之一·長江都市休閑之旅組成部分。
新時代,新征程,古老的磁器口煥發著青春。
游客打卡必選的城市樂園
“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來萬盞明燈”,是磁器口的生動寫照。
探訪團來到磁器口時,適逢周六,但見人頭攢動,人涌如潮。陪同探訪的吳超說:“這里幾乎每天都是這樣,人們從天南海北來到重慶也必到這里打卡,來磁器口吃喝玩樂成了重慶旅游的‘必選項’。”
東北人說“好吃不如餃子”,重慶人則說“好吃不如磁器口”,意思是說磁器口里什么好吃的川味都有,再好吃的地方也趕不上磁器口。
此話不假。磁器口有川渝所有的美味美食,大到沸騰的重慶各式火鍋,小到陳建平小麻花、趙老師狗屎糖,花色品種形形色色,味道嚼頭千奇百怪,簡直讓人“目瞪口呆”。毛血旺、軟燴千張、椒鹽花生據說是磁器口的“老三寶”,然而近年來麻花因為受到人們的喜愛,又取代椒鹽花生成為磁器口的“新三寶”之一。“其實在磁器口,吃中的‘寶’數不勝數,可以說是你方‘吃’罷我登場,‘寶’不勝數,‘寶’不‘寶’,全憑口口相傳。”吳超幽默地說。
來磁器口游玩,除了有口福,也還有眼福。
據吳超介紹,磁器口每年都會以傳統佳節為紐帶和節點,挖掘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豐厚文化底蘊的巴渝文化、沙磁文化、紅巖文化和民間文化。一場場合民心、接地氣的活動,既讓市民游客享了口福、耳福、眼福,也讓磁器口的傳統歷史和文化得到了普及與傳承,磁器口也因此成為人民的樂園。
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 余坦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