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14億多人口,糧食安全必須靠我們自己保證,中國人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要建設好高標準農田,推行適度規模經營,加強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領,加大良種、良機、良法推廣力度,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進一步把糧食單產和品質提上去,讓種糧也能夠致富,進而吸引更多農戶參與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真正把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之路走穩走扎實。
——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
編者按
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位于中部,猶如一道脊梁,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戰略意義舉足輕重。
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南昌主持召開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提出“要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乘勢而上,扎實工作,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再上新臺階”。今年3月20日,總書記再次就中部地區崛起在長沙主持召開座談會,強調“在更高起點上扎實推動中部地區崛起”,為中部地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崛起新篇章指明了方向。
為充分報道六省五年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奮力崛起的生動實踐和不懈探索,湖南日報、江西日報聯合啟動“中部向‘新’促崛起”主題采訪報道,派出6個采訪組,深入一線,展示中部地區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生動實踐和成功經驗;探訪六省如何站在更高起點上,向“新”而行、挺起“脊梁”的新思路和新探索。敬請關注。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作為國家的“大糧倉”,中部六省中有五省屬于全國糧食主產區。雖然人口只占全國的十分之一,但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提供了全國近三分之一的糧食,是中國人牢牢端穩飯碗的重要支撐力量。
2023年,中部六省糧食產量占全國的29.2%。是什么讓中部地區稻麥滿倉?初夏時節,記者行進一線、踏足田間,尋求答案。
如何在“種得優”上實現新突破?
強“芯片”、提地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乘高鐵一路向北,一進入中原大地河南,一望無際的麥田便涌入視線,即將進入成熟期的麥子郁郁蔥蔥,如給大地鋪上一層毛毯,蔚為壯觀,生機勃勃。
被譽為中原大糧倉的河南,是全國小麥第一調出大省,每年向外調出600億斤原糧及加工制成品,夠1億人吃600天。但過去一段時期,強筋小麥種子卻主要依賴進口。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作為糧食產量占全國總產量十分之一的大省,河南如何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他們的回答是:強“芯”。
2022年4月,河南舉全省之力建設種業創新高地,一座立足河南、服務全國的“中原農谷”在新鄉市悄然矗立。
“新麥45”“新麥58”“豫豐11”……5月8日,記者來到“中原農谷”核心區——新鄉市平原示范區,這里的萬畝麥地試種著各種新品種。平原示范區農業農村局現代農業科科員郭星站在齊膝高的麥地里,正查看麥子的長勢。
“自從‘新麥26’強筋小麥品種問世以來,我們強筋小麥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面被打破,全國各地的面包有了新鄉味兒。”郭星笑著說,去年10月,“新麥58”以1618.88萬元的價格轉讓生產經營權,創下我國小麥單品種生產經營權轉讓新紀錄。下一步,平原示范區將瞄準種子、種苗、種畜禽方向,打造以種業為突出特征的農業創新高地和農業科技新城。
在距離“中原農谷”800多公里外的湖南省農科院,農科院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柏連陽,一早就來到實驗室,為種得好實現新突破而默默鉆研。
柏連陽告訴記者,湖南省農科院正以“禾下乘涼夢”為目標,加快科研,現已自主建立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體系,成果應用實現了雙季稻大面積示范畝產突破3000斤的攻關目標,并創下了長江中下游雙季稻周年產量的歷史新高。
同時,柏連陽還利用研究專長,帶領團隊加快耐鹽堿水稻種植技術研究。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把耕地治理好,是中部農業崛起的一個關鍵因素。”柏連陽說,我國共有15億畝左右鹽堿地,其中具備水源、能夠種水稻的區域1億多畝,如果讓這1億多畝都種上水稻,以每畝600斤計算,就相當于為國家多產出了一個湖南省的糧,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非常有價值、非常有戰略意義。
強“芯”,已然成為中部地區抓穩糧食生產的共識。
2020年至2023年,江西累計投入4.02億元推進現代種業發展;湖北加快布局省級“看禾選種”示范,水稻品種優質率達80%;山西持續推動種業振興“五大行動”,在全省布局五大領域27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安徽水稻良種連續四年出口量居全國第一……
如何在“管護好”上展現新景象?
建良田、優農機,不斷升級農業生產新農具
種子和耕地在變,糧食生產方式也在改變。
5月10日,記者來到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趙橋鄉雙樓村千畝無人農場時,“90后”新農人焦瑞正通過病蟲害感染系統遠程查閱麥田病蟲害情況。“結合系統每半小時一次的拍攝留樣,我們能準確獲取病蟲害情況,光這一項就節約30%的農藥投入,且滅蟲效果更好。”
2021年,焦瑞經營的農場通過搭建智慧決策系統,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運用自主決策作業智能裝備,實現耕、種、管、收環節的無人化、精準化和智能化作業。
智慧農業發展,離不開高效智能的農機。
湖南,是全國最大水稻主產區,但機械化移栽一直是短板。湖南裝備制造龍頭企業中聯重科研發的水稻有序拋秧機上市后,已推廣4000余臺,主要銷往湖南、安徽、吉林、江西等水稻主產區,并在海外市場進入試驗測試階段。
“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相對于全球先進農機來說,我們在技術上還是處于跟隨階段。當前,我們依托在工程機械領域積累的優勢,對農業機械持續賦能,補齊短板,突圍突破。”中聯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長付新宇說,為拓展強化農機領域,加快向高端大型智能綠色的農機企業轉變,中聯重科抽調主力科研人員全力支持農機發展,并成立中聯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形成1個分公司、4個研發基地格局,全力架構農業耕、種、管、收、儲的全鏈條產業體系。
眼下,正是江南早稻田間管理關鍵期。5月15日,在鄱陽湖畔的南昌市新建區聯圩鎮,江西鄱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藥肥組組長夏勇,正在調度組內人員進行無人機施肥作業。
“公司流轉了2萬多畝農田,基本實現從育秧到插秧、再到田間管理的全程機械化。”夏勇笑著說,高標準農田建設,讓小田變成大田,如今只需4個人就可以對田間進行日常管理。
而山西則把用好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法寶”。
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長張中東團隊研究的“膜側播種藝機一體化技術”,推廣面積累計超20萬畝,幫助農民增收4000余萬元。每畝可節約地膜20%,畝增產100斤至200斤。據山西農業大學統計,截至2023年底,學校共選派科技特派員5199人。
如何在“增效益”上取得新進展?
成鏈條、有訂單,切實提升種糧農民獲得感
5月9日,距離麥子收割還有1個月時間,安徽省亳州市種糧大戶田慎森已經在盤算明年的擴產計劃:把土地流轉面積從今年的5萬畝增加到50萬畝。
田慎森表示,這個選擇并不是一時頭腦發熱。
“因為我們都是訂單生產,種的糧食基本不愁銷,而且每斤糧食收購價比自行銷售價高出5分至1角。”田慎森說,是“按圖索糧”舉措給了他擴大產能的勇氣。
“以往糧食生產長期存在混種、混收、混儲的方式,規模上不來,造成生產、銷售兩端都效益不高,結果就是農民不增收、企業不愿要。”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局副局長曹高飛介紹說,2019年,安徽在全國首創“按圖索糧”生產模式,指導1個鄉鎮選用1個同類型品種,1個縣同類型品種不超過5個,每年制作發布優質專用小麥、水稻種植電子地圖,引導用糧企業與種糧農民簽訂單,促進產銷對接。
“專用糧信息全部上網,企業通過網上查閱‘小麥圖’,可清晰了解全省各小麥產區的種植面積、種植品種等信息,再根據加工需求‘按圖索糧’。”曹高飛說,“按圖索糧”的精髓在于面向加工安排品種,成片種植。通過推行這種“單種、單收、單儲和專用”產銷加一體化模式,安徽有效處理了穩糧和增收的關系,優質專用糧食平均溢價10%,促進種糧農民持續增收,大大提高了種糧積極性。
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快農業產業化,也是當前和今后農業農村工作的一項重大任務。
走進喜盈盈集團漯河聯泰食品有限公司,展廳內展示了膨化食品、糕點、果凍等200多個品項的休閑食品。公司項目部負責人羅改麗告訴記者,近兩年,公司在延伸產業鏈條上不斷發力。
“通過產業化,可以將2萬元的糧食轉化為7萬元的商品,同時還帶動了土地流轉價格上升和農民就業。”羅改麗粗略計算,僅務工一項,每年就能為當地農戶增收3萬至5萬元。
當前,該公司正在組建由種子企業、種植合作社、面粉加工企業、家庭農場、休閑食品加工企業、包裝企業等加入的產業聯合體,通過聯合體內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分工與協作,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條,從而實現三大經營主體產業聯接、利益聯接。
不僅如此,產業化還賦予糧食價值實現的更多可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位于上高縣的江西金農米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農米業)展廳內,記者看到大米演變為秈米淀粉、粳米淀粉、大米蛋白粉、大米蛋白肽等多款產品。金農米業董事長陳林說:“普通大米制作成大米蛋白產品后,附加值能提高30%。”2023年,金農米業營業收入達2.9億元。
產業化發展,實現了江西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雙贏。2023年,江西省涉農企業51.46萬家,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萬元大關,達21358元、增長7.1%,居中部地區第一位。加快從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邁進,江西正步履鏗鏘。
近年來,我國農業品牌如同雨后春筍般發展成長,在讓消費者享受到更多高品質農產品的同時,對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民增收也起到顯著推動作用。
湖北在做好糧食生產和加工的基礎上,全面啟動“江漢大米”品牌建設工作。今年一季度,10家核心企業大米產品銷售總額達21.2億元,同比增長11.2%;其中授權江漢大米的產品銷售均價4.8元/斤,最低4.5元/斤、最高7.9元/斤。
一路探尋,一路感慨:從“中原大糧倉”到“江淮糧倉”,再到“江南糧倉”;從北方逐步轉為金黃的麥地,到長江南岸蛙聲清脆的稻田;從黃河到長江,各地景致雖各不同,但穩糧保供的責任擔當和務實意識卻高度一致。
這,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中部地區這座國家大糧倉的地位和作用,必將更加穩固而顯著。
記者手記
保障“國之大者”的“中部力量”
糧穩天下安。
從五年前的南昌到今年的長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始終是中部地區崛起的題中之義。五年來,中部六省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堅決扛起作為重要糧食生產基地的政治責任,不辱使命,創新前行。
豐收,從來不只是來自上天的眷顧。
采訪期間,記者走進麥地、稻田、食品加工企業、智慧農場、農機領軍企業,無時不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力量——為保障糧食安全,挺起崛起脊梁的“中部力量”。
力量來自山西“三農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兢兢業業;力量來自安徽“按圖索糧”,創新思路讓種糧農民“有甜頭”;力量來自江西對“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深刻理解,讓深山也有高標田;力量來自河南對“芯片”種業的敬畏和尊崇,不斷向“卡脖子”發起沖擊和挑戰;力量來自湖北推動優質稻米產業鏈建設,持續唱響“荊楚糧油”品牌;力量來自湖南農業科研人員對袁隆平院士科研精神的傳承,對“禾下乘涼夢”的孜孜求索……
新時代催生新使命,保障“國之大者”,中部地區有力量,更孕育新希望。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黎軍李耀文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胡盼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