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沙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時強調——
要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建設美麗中部。
中部地區六省水道縱橫、山巒疊翠,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區、洪水調蓄區和生物多樣性保持功能區,生態地位舉足輕重。
中部地區六省坐擁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如何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如何轉變觀念,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如何先行先試,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生動樣本?
萬物繁盛的5月,記者行走中部大地,探尋六省寫在青山綠水間的“美麗”答卷。
如何守護好幸福江河?
嚴守生態紅線,厚植綠色底蘊
九江湖口沙洲堤段,國能神華九江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碼頭,卸船機正從運煤船上卸貨。“卸下來后會通過全封閉廊道運走,避免揚塵和含煤污水入江。”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船上的生活污水和固體垃圾也有專門設施接收處理。
江西九江,三江之口、七省通衢,全攬152公里長江江西段岸線。
九江毫不動搖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在項目審核上嚴格執行“三個一律”:長江岸線1公里范圍內一律不許新上任何化工項目,5公里范圍內一律不許新建任何重化工園區,非化工園區內一律不許新上任何化工項目。整治完成超800個長江入河排污口,長江干流重點水體達到Ⅱ類及以上水質,入選首批創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城市。
長江滔滔西來,接納湘、資、沅、澧四水,在廣闊的洞庭湖區舒展,交匯處有一片沙洲壯闊、葦蕩青幽的江灣。這就是昔日的華龍碼頭、如今的江豚灣風景區。
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黝黑滾圓的江豚頻頻躍出水面。“最多的一天,來了幾十頭,一對一對追逐玩水。”鄧鐵牛,湖南岳陽君山區東洞庭湖長江管理站監測員,對江豚灣的一切熟稔于心。在他看來,江豚灣已名副其實。
從曾經生態破壞嚴重的非法碼頭到江豚活躍的景區,江豚灣交出的優秀成績單,是湖南“一江一湖四水”系統保護和治理的縮影。2019年以來,湖南圍繞長江保護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
“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生態環境出現問題,常常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原因所致。加快推動產業、能源等綠色低碳轉型,才是治本之策、長遠之計。
湖北堅持在綠色轉型中培育綠色動能,大力推進“電化長江”“氣化長江”“氫化長江”,通過新能源技術推動長江航運綠色發展。自主研發的“長江三峽”1號是目前全球載電量最大的純電動游輪,實現了零排放、零噪聲、零污染。
黃河寧,天下平。
“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正在黃河沿岸各地的實踐中開花結果——
5月13日,在山西太原小店區韓武村國考斷面水質改善工程項目施工現場,一輛輛工程車正在加緊施工,打孔、拉管、埋管,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這個項目是將農村生活污水納入市政污水管網范疇,由下游的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確保汾河流域太原段達到穩定優良水體目標。”太原市生態環境局小店分局局長馮志宏告訴記者,山西實施“一泓清水入黃河”工程,共謀劃城鎮生活污水設施建設等十大類285個項目,力爭2025年全省黃河流域國考斷面穩定達到Ⅲ類及以上優良水質。
近年來,河南建成501公里標準化堤防、98處控導工程,完成30萬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同時,把“黃河裝進計算機”,開展智慧預警和精準調度,統籌推進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聯防聯控,高效處置各類風險。
嚴守生態紅線,加快綠色轉型,守護江河安瀾,筑牢生態屏障,中部地區展現了應有擔當。
如何激活綠色崛起的內生動力?
把握“雙碳”機遇,發揮市場手段
在湖北武漢武昌區中北路上,33層的中碳登大廈格外醒目。這里是全國碳市場注冊登記結算功能平臺——中國碳排放權登記結算(武漢)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碳登)的“主場”。
碳交易就是通過市場化手段,讓有效減排企業出售多余的碳配額,超標排放的企業則需購買配額,由此推動企業減少碳排放。
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二氧化碳排放權實現在市場上自由買賣。中碳登承擔了全國碳市場的注冊、登記、結算等職能,相當于全國碳市場“碳資產大腦”。
過去兩年,中碳登高效、準確完成共計190億噸碳配額的分配,登記碳資產規模超1.5萬億元,業務規模位居全球首位。湖北依托中碳登國家級平臺優勢,率先在全國打通“電—碳—金融”三大市場,初步形成碳交易、碳資產等碳市場全產業鏈,碳市場成交量占全國的42.7%。
在中碳登大廈,47家國內外雙碳領域龍頭企業和研究機構“擇鄰而聚”,涉及碳金融、碳資產、低碳數字化科技等細分領域,初步形成“一棟樓就是產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碳市場服務產業鏈。
武漢雙碳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閻忠寧認為,湖北在碳市場建設和碳產業發展上具有先發優勢,以中碳登大廈為中心,200余家涉碳服務企業、機構匯聚武昌,“雙碳”產業聚集效應逐步顯現。
“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搶抓“雙碳”機遇的,不只是湖北。
“我在房前屋后栽種的花草樹木,沒想到還能帶來碳匯收入。”近日,江西武寧羅坪鎮長水村村民盧咸鋒對記者高興地說。
2023年2月,江西首個鄉村“四旁”林木碳匯項目選定長水村“四旁樹”(村旁、宅旁、水旁、路旁自栽生態樹種)作為林業碳匯計量樹種。據估算,該村“四旁樹”20年內可吸收約4000噸二氧化碳,按照每噸50元的價格,可產生20萬元碳匯交易收入。
江西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江西森林覆蓋率達63.35%,居全國第二位。長水村這個項目實施后,將為省內所有鄉村“四旁”林木碳匯項目開發提供借鑒,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2023年,山西省潞安化工余吾煤業公司啟動“零碳礦山”創建項目,持續對現有設備進行節能改造,建立礦井電量分析系統。到2025年,預計實現節電1235萬千瓦時。
依靠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山西進一步提升開采效能。
河南在流域內率先完成重點行業企業超低排放改造,2023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9年下降23.5%、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40.8%,產業含綠量更高了,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在“雙碳”背景下,堅持綠色生產、綠色技術、綠色生活、綠色制度一體推進,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層出不窮……中部地區六省千行百業向“綠”而行,能耗加速下降,環境顯著改善。
如何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
高舉“綠色引擎”,做優“金山銀山”
5月15日,記者走進位于安徽合肥蜀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國環境谷展示大廳,一大批環保領域高精尖設備呈現在眼前。它們被廣泛應用于大氣污染物探測、水環境監測、土壤檢測以及化工廠區有毒有害氣體預警等領域。
“中國環境谷構建了環境高技術研發、核心零部件生產、環保裝備制造、環境治理、環保工程及環保服務全產業鏈生態,引進培育了400余家環境領域重點企業,其中不乏細分領域的國內龍頭企業。”合肥蜀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發展處副處長張楊表示。
據介紹,短短5年時間,中國環境谷的營業收入從2019年的50億元,到2023年底突破450億元。
“未來我們將依托‘中國環境谷’金字招牌,加快先進技術產業化,積極向零碳、光儲、氫能等領域布局,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張楊說。
“中部地區要依托資源、環境優勢,打‘生態牌’、走‘綠色’路,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打造中部地區強勁的綠色‘增長極’。”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謝花林表示,通過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不斷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加速形成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實現生態富民。
作為唯一兼具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國家試點的省份,江西全面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全域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更高標準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2021年8月,江西在全國率先啟動濕地資源運營機制改革試點工作,9個試點縣(市、區)先行先試。目前,全省共開展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36筆,完成跨縣域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面積1052.8畝,交易金額9312.4萬元,濕地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的渠道加快打通。
在湖南東部的平江縣山區,起伏的群山連成綠色海洋。這里曾經是岳陽市最大森工企業長壽采育場,經營11萬余畝山林。近幾年,山里人呵護綠水青山,用美景換來“金山銀山”。
“以前賣樹木,現在賣景觀,在崗職工平均月工資翻倍。”長壽采育場場長介紹,大家正在為即將到來的暑假做準備,把生態旅游做出“大名堂”。
湖南省林業局根據全省重點監測的82個生態旅游景區測算,今年“五一”假期,湖南共接待生態游游客1650.66萬人次,實現綜合旅游收入93.08億元。
從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變革,到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攻堅,湖南政企聯動探索產業生態化,綠色發展指數進入全國前十位。
扎實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和生態環境“高顏值”協同并進……隨著中部地區六省在綠色低碳領域的不斷探索與實踐,從逐“綠”前行“大寫意”到綠色發展“工筆畫”,這片土地正煥發更加迷人的魅力,為構建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記者手記
美麗中部綠意濃
一個鑲嵌在長沙、株洲、湘潭中間,面積超528.32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心,分外打動人心。它是世界面積最大的城市群綠心,是城市鋼筋水泥建筑群中清新獨特的亮色。
這份“綠”來之不易。在全國首創地方立法保護,劃定不可開發區域。房地產開發,擋!污染工業項目,退!湖南以“鐵心”護“綠心”。
“生態好不好,鳥兒先知道。”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的白鶴,每年冬天都會跨越萬水千山,飛臨江西鄱陽湖。2019年,白鶴被確定為江西“省鳥”,這不僅是江西人對本地生態環境基礎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對保護白鶴的棲息環境有決心。
穿行中部地區六省,我們在采訪中不時能聽到這些故事。從巍峨的太行山脈到遼闊的江漢平原,從黃淮平原的沃野千里到贛江的碧水蕩漾,地貌的多樣性在此交織,共同奏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主旋律。
堅定不移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中部地區的“顏值”一定會不斷提升,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正徐徐鋪展。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楊碧玉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彭雅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