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I公務員”上崗的話題引發大量關注。據報道,深圳市福田區推出基于DeepSeek開發的“AI數智員工”,已上線11大類70名“數智員工”,覆蓋政務服務全鏈條。不僅如此,除深圳外,全國多地政務服務系統也開始接入DeepSeek。相信不久的將來,各地的“AI公務員”很快就會像雨后春筍般出現。
據介紹,福田這70名新員工可實現公文格式修正準確率超95%,審核時間縮短90%,錯誤率控制在5%以內;“執法文書生成助手”將執法筆錄秒級生成執法文書初稿;民生訴求分撥準確率從70%提升至95%;“AI招商助手”企業分析篩選效率提升30%……看到這里,我們會感慨:“AI公務員”在處理重復性、規律性工作上確實具備人類無法比擬的優勢,況且它們不領工資、不交社保、不會摸魚,難怪有些人擔心它們會搶走公務員的“鐵飯碗”……
不過我們也不必太過焦慮。“AI公務員”畢竟不是真實的人類,缺乏人所獨有的創造力。公務員在處理很多任務中,仍然需要人類的判斷和同理心,AI不可能完全替代真人公務員在情感關懷和社會治理方面的獨特性。本質上來說,AI只是工具,它淘汰的不是人類,而是低效的工作方式。一些重復性、機械性、繁瑣性的工作可以讓AI來完成,而人類可以騰出更多時間去專注于“質”的提升。因此,AI與人今后可形成協同合作的關系,讓整個工作效率大為提升,這是大勢所趨。
也正因為如此,一些很難根治的形式主義說不定會被AI送進墳墓里。過去,沒完沒了的總結報告總是讓人疲于應付,現在AI都能很高效完成,而且寫得比人還好。正如有媒體人說道:“即使辦公室的領導心照不宣地知道那里面的辭藻大部分是AI貢獻的,大家AI來AI去,辦公室的這一套就會越玩越沒意思,大家對各種文牘主義的興趣就會大減”。
此外,“AI公務員”的到崗或許能激發“鯰魚效應”,過去一些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也有可能因為AI的介入而產生巨變。比如,喜歡坐辦公室,不喜歡實地考察研究,上班摸魚,做事磨磨嘰嘰,這些與效率不沾邊的現象都會隨著AI的普及而受到沖擊。
我們堅信,技術是服務人的,并非取代人。我們也清楚,與AI共舞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此,我們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擁抱這一變革,適應它、學習它,才能在智能化浪潮中搶占先機,讓AI技術成為服務社會和人民的得力“神器”。
文/陳培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