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沿海缺水城市煙臺,一場關于水塘水庫的“生態革命”正悄然進行。曾經淤堵荒廢的閑置水域,通過系統修復與功能重塑,變身兼具雨洪調蓄、生態修復、休閑游憩功能的“城市綠肺”,為煙臺構建“生態+”多元模式提供了生動實踐。
閑置水塘的困境與新生
煙臺作為北方沿海缺水城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主城區現存166個水塘水庫,大多分布在居民區附近,卻因長期缺乏管理淪為“城市死角”。水面漂浮物堆積、蚊蠅滋生、水體黑臭等問題突出,不僅影響市容環境,更存在安全隱患。面對這一現狀,煙臺市創新思路,將問題轉化為機遇,啟動水塘水庫系統修復工程。
系統修復激活生態潛能
煙臺市成立專項工作組,對水塘水庫進行全面摸排,根據實際情況將其分為“品質提升”“綜合打造”“生態修復”三類。投資4800萬元實施的5個示范項目成效顯著:老虎巖水庫通過海綿設施改造,年徑流控制率達85%;廣電大廈南水塘建設雨水花園后,水質凈化效率提升60%;青年公園水塘打造的彩色透水漫步道,成為居民休閑好去處;陳家水塘增設的生態研學區,吸引眾多親子家庭參與自然教育。這些項目不僅恢復了水域生態功能,更通過智慧監測設備和科普展板,提升了公眾的生態意識。
三重蝶變:以系統思維構建“生態-海綿-友好”型城市水系統
以“生態 +” 理念激活城市水系
煙臺通過系統修復主城區 166 處水塘水庫,構建起 “水環境治理 - 生態修復 - 民生服務”的閉環體系,為缺水型城市生態治理提供了“膠東方案”。通過實施水塘水庫改造提升工程,在河道沿岸打造濱水綠廊,運用雨水濕地、潛流濕地等海綿設施,實現了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鏈條污染控制。據分析,改造后的水塘水質達標率可從 23% 提升至 89%,年徑流控制率達 85%,有效緩解了區域的內澇壓力。
以“海綿+”理念重塑城市水生態
煙臺以“海綿 +”思維破解生態治理難題,通過分級溢流口建設、生態護岸修復等工程,將暴雨峰值流量削減 40%,防洪標準提升至 50 年一遇。在陳家水塘、老虎巖水庫等示范項目中,“沸石 - 火山巖 - 微生物”復合填料、潮汐式凈化裝置等技術創新,不僅提升了水體自凈能力,更構建起“植物 - 微生物 - 底棲動物”的完整生態鏈。尤為突出的是,通過智慧監測平臺建設的傳感器實時監控水位水質,煙臺實現了從“被動治水”到“主動管水”的轉變。
以“友好+”理念重構城市水空間
煙臺將生態修復與城市更新深度融合,推動水塘水庫從“功能單一”向“多元復合”轉型。青年公園水塘打造的彩色透水步道日均人流量突破 3000 人次,母嬰關愛室和老年驛站的設置使其成為全齡友好空間;陳家水塘植入的生態研學設施年接待親子活動超 200 場。正如市民王女士所言:“現在的水塘不僅能防洪調蓄,還能散步休閑,這才是真正的民生工程。”
重塑城市水系格局 打造韌性城市新典范
打造生態修復與功能融合的城市海綿空間
煙臺在水塘水庫修復中創新采用“生態+功能”融合模式,通過科學構建完整的水生態系統實現多重效益。在陳家水塘、廣電大廈南水塘等項目中,精選具有凈化功能的本地水生植物,打造“挺水-浮水-沉水”立體生態群落,配合底質改良和魚類放養,形成自凈能力強的水生態環境。同時,因地制宜組合運用雨水花園、植草溝、透水鋪裝等海綿設施,在青年公園水塘、老虎巖水庫等項目實現雨水滯蓄、凈化、利用一體化,有效緩解內澇問題。在水塘改造時特別注重功能復合,如將老虎巖水庫橋下空間改造為兼具兒童戲水和海綿理念展示的互動科普區,陳家水塘融入生態研學和休閑功能,使修復后的水域既改善生態環境,又滿足市民多樣化需求,實現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贏。這種“生態打底、功能復合”的創新做法,為城市水域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煙臺經驗。
推動智慧海綿展示與公共服務升級
煙臺在水塘水庫改造中創新運用智慧化手段提升公眾參與度和服務品質。通過廣電大廈南水塘等項目,采用可視化標識、智能監測系統和互動展示平臺,將專業的海綿城市理念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展示內容,讓市民直觀了解水生態系統的運行原理和環保價值。同時引入實時生態監測數據,使公眾能夠切身感受環境改善成效。項目還創新設置了多功能智慧驛站,集公廁、休憩、零售、文化宣傳于一體,采用模塊化設計和智能化管理,既滿足了市民多樣化需求,又提升了公共服務效率。這些智慧化舉措不僅增強了市民對生態建設的認同感,更通過科技賦能打造了現代化公共服務新標桿,為城市生態空間注入了智能活力,實現了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構建生態安全的城市水系安全格局
煙臺創新構建“多功能水網系統”,充分發揮水塘水庫在城市水資源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通過科學規劃,這些水域在雨季可蓄滯雨水約120萬立方米,削減洪峰30%;旱季則能釋放50萬立方米凈化水源,滿足城市多元用水需求。項目整合了生態補水、濕地保護等工程,形成完整的水系網絡,實現“防洪抗旱-生態修復-水源供給”三重功能一體化。特別設置了智能分流系統,將道路雨水經前置塘凈化后引入水庫,既緩解內澇又補充水源。目前,修復后的水域水質提升2個等級,生物多樣性增加40%,同時為周邊區域降溫2-3℃,成為城市“綠色空調”。這種“多水聯調、生態優先”的治理模式,既保障了用水安全,又提升了城市韌性,為北方缺水城市提供了可復制的治水樣板。
塑造復合型多功能城市水系空間
煙臺創新打造“生態+”濱水空間體系,實現生態價值多元轉化。通過構建濱水綠道網絡,串聯城區主要水系空間,形成“步行+騎行”的慢行系統,日均服務市民超2萬人次。在景觀營造方面,采用生態駁岸、季節性景觀等創新設計,打造了12處特色濱水景觀節點,水域周邊綠化率提升至85%。同時推動“水生態+”產業融合,培育了生態研學、濱水休閑等新業態,帶動周邊商業營收增長35%。這種“交通串聯-景觀提升-產業融合”的三維發展模式,既增強了水系可達性,又創造了經濟價值,使每處水域都成為集生態、休閑、經濟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活力空間,為濱水區開發提供了新范式。
目前,煙臺正在將這一成功經驗推廣至全市范圍。未來,這些重獲新生的水域將成為煙臺城市生態網絡的重要節點,為市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生態支撐。從“藏污納垢”到“水清岸綠”,煙臺的水塘水庫修復工程不僅解決了城市生態痛點,更探索出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的新路徑,為類似城市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煙臺方案”。(通訊員 李偉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