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稱,太陽等恒星借助核反應運作,把氫原子轉化成氦原子,但當氫原子耗盡后,恒星會轉為燃燒氦、碳和氧等較重元素,體積大幅增加,直到外層消失,留下體積接近地球的核心,成為白矮星。
科學家們研究了室女座中的白矮星WD 1145+017,它距離地球約571光年。他們發現可能多有6個或更多的小型巖石天體正圍繞著該白矮星運動,并拖著由塵埃組成的尾巴,這表明了這些巖石天體正在逐漸解體。研究者估計,每秒鐘有800萬千克的物質受到白矮星的巨大熱量烘烤而蒸發。
天文學家預測,太陽50億年后將耗盡氫原子而急速擴大,吞噬水星、金星,甚至地球;即使地球逃過厄運,也會因重力而被白矮星拉近,終被撕碎。
除預示地球未來外,這次發現或解釋了白矮星表面出現重金屬原子的原因。一般來說,鈣、硅和鐵等較重原子會受白矮星超強重力的影響而被吸進核心,表面只剩氫及氦等輕原子。
但天文學家發現,部分白矮星表面仍存有重原子。此次發現或意味重原子來自圍繞白矮星運行、被重力撕碎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