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融時報》10月24日報道,德國半導體設備供應商愛思強稱,愛思強于23日被告知德國經濟部撤回了一份確認該部不反對向一群中國投資者出售該公司的證明書,德國經濟部將開始重新審查這筆交易。
愛思強今年5月份曾表示,已同意接受福建宏芯投資基金(Fujian Grand Chip Investment Fund)德國子公司Grand Chip Investment的收購要約。
愛思強稱,此次審查將判定這筆交易是否會“擾亂(德國的)公共秩序”。該公司已將外界就此提出的進一步疑問全部轉給了德國經濟部。
《金融時報》指出,這一決定反映出了中國投資在德國激起的保護主義反彈,特別是在今年早些時候中國家電制造商美的(Midea)以45億歐元收購德國最具創新力的工程企業、機器人制造商庫卡(Kuka)之后。德國的部長們希望由一家歐洲企業取代美的來收購庫卡,但這一想法未能征集到相應的支持。中國對德國工業企業日漸濃厚的興趣令柏林方面感到擔憂。
德國已成為中國在歐洲并購交易的首選國。《金融時報》援引專業服務公司安永(EY)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宣布的中德交易總值達到108億美元,創下了紀錄。安永表示,在此期間,中國投資者收購了37家德國企業,而在2015年全年,這一數據為39家。
德國決定重新審查愛思強出售案之際,有媒體報道稱,德國副總理、經濟部長西格馬爾·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正在想方設法,讓歐盟成員國政府在外商投資本國企業的問題上擁有更大控制權。
《金融時報》稱,德國經濟部提議,若歐盟外投資者尋求獲得歐盟成員國某企業25%以上的投票權,歐盟成員國政府將有權進行干預。根據德國媒體的報道,如果投資方所屬國家限制外商投資,或者收購得到政府資助,此類限制措施將被激活。德國法律規定,只有當收購危及能源安全、國防或金融穩定時,政府才有權介入、叫停收購。
彭博社稱,盡管德國總理默克爾還沒有對加布里爾的行為表示公開的支持,但這足以反映庫卡收購案之后默克爾政府內部一些人對于中國在德投資日益增長的疑慮。
據中新社報道,廣泛代表德國企業界利益的德國工商大會主席史偉哲(Eric Schweitzer)批評上述做法將反過來損害德國自身的利益。
針對德國媒體對“關鍵技術流失”的擔憂,史偉哲回應稱,德國《對外經濟法》當中對關系到德國國內安全的重要企業已規定了相應的(保護)途徑,可阻止來自歐盟以外投資者的收購。
在批評德國有關部門額外設置壁壘做法的同時,史偉哲強調,在過去數年里,中國實際上已經拿掉了其經濟中存在的許多壁壘。史偉哲提供的數據顯示,與德國企業目前在華累計投資規模相比,中資企業在德投資不足前者的十分之一。而“這之所以能成為現實,正是因為各方保持密切對話……只有去相互對話,而不是筑起新墻,人們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