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今天(2日)17時30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揭曉。
不久前,美籍華裔科學家張遠和丈夫帕特里克·摩爾,兩位來自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教授,由于一起發現了卡波濟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摘取了2017年科瑞唯安生理學或醫學領域“引文桂冠獎”。這一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獎項自2002年首度頒布以來,已有43位該獎項得主榮膺諾貝爾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美國3名科學家分享獎項
“在科學史上,目前總共發現了大概7個導致人類腫瘤的病毒,他們夫婦就占了2個。”上觀新聞 圖
卡波濟氏肉瘤病毒究竟是什么?這一發現有何科學意義?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專訪了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藍柯教授。
2015年摩爾教授來華訪問時和藍柯研究員、梁小珍研究員合影。采訪對象提供
一般不像典型的惡性腫瘤發展那么快
“80年代初,人們一度以為卡波濟氏肉瘤是由艾滋病毒引起的。”藍柯說。其實早在1872年,一位匈牙利的醫生莫瑞茲·卡波濟,就曾經描述過這一肉瘤疾病的癥狀,其后這種疾病就以他的姓氏命名。這位醫生發現,在地中海沿岸國家的一些老年人皮膚上,出現過這種顏色很深的肉瘤,主要是在手、上臂和小腿等肢體末端。這種疾病在當時很罕見,其病情發展得很緩慢,并不像一些典型的惡性腫瘤發展那么快。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艾滋病出現以后,人們發現,這種肉瘤在艾滋病人身上是高發的。而在這些病人身上,肉瘤的發展也比較快速,常常能導致艾滋病病人死亡。當時甚至有人認為這一肉瘤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
直到1994年,張遠和丈夫帕特里克·摩爾,從這一肉瘤當中鑒定到了新的核酸序列,發現是一種新的皰疹病毒DNA序列,從而為卡波濟氏肉瘤的病因驗明正身,明確了這種病毒和艾滋病毒是不一樣的,并稱之為卡波濟肉瘤相關的皰疹病毒(KSHV),后來也稱為人類皰疹病毒8型。
這一病毒的感染途徑,主要是性傳播和密切的生活接觸等。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一般情況下單獨由它引發的腫瘤的惡性程度遠不如常見的一些癌癥,很多病人都能夠正常地生活。科學家發現,這一腫瘤在免疫力低下的艾滋病人當中進展卻非常迅速,這是由于KSHV和HIV共同感染引起的典型表征。
自從針對艾滋病病人的雞尾酒療法出現后,不僅可以重建艾滋病人的免疫系統功能,間接地對于艾滋病人并發的卡波濟氏肉瘤的治療也有比較好的效果。當然,這一療法也因人而異,有的病人肉瘤并沒有消退,但有的病人病情得到了控制,甚至有個別病人的肉瘤就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