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高岳(來源:法制日報)
別輕言輿論(媒體)審判
在這起事件中,有聲音認為一些媒體表現讓人不敢恭維,有媒體審判之嫌。是審判媒體還是媒體審判?當前,最該指責的不是媒體審判,而是這起事件的基本事實為何稀缺?
上海市政府法制辦副主任、法學教授羅培新說,基于(劉鑫及其家人)“再出這種新聞,我就停止協助警察”“是你閨女命短,跟我們有什么關系”這樣的攻擊性話語,輿論的口誅筆伐,也是其當受的一種代價。網絡壓力固有其極端之處,但這件事中的更多人,不過是在用一種樸素的方式表達最基本的良善之心。誠如斯言!
中國紀檢監察報曾刊文稱,批評性報道哪里去了?遵循同樣的邏輯,像江歌被害案這樣的事件,為何信息呈現極不完整?比如,就目前而言,公眾連陳世峰究竟有什么樣的成長軌跡都不清楚。這種題材不缺“看點”,也不缺可深挖的價值,但相關信息不完整,恐怕不只是與發生在日本有關,是否還說明我們失去了探詢真相的興趣與能力?
如果只是糾纏于表面上的細節,只是停留于殘缺的信息,然后急不可耐地評論,無疑對受眾不負責任。
一定程度上說,公共事件的信息呈現得越充分,公眾知情權越能得到滿足,所得出的結論就越可靠(起碼不會太偏頗),該公共事件所衍生出的價值就越豐富。但可以說,真相不是等出來的,是起底出來的。
延伸閱讀:江歌東京遇害案理性分析三:劉鑫是否有作為證人出庭作證義務
小結
江歌被害案,請等等真相,即便有發言沖動也請節制,請留有余地。至于江歌案最終結果如何,還是交給法律吧。
除此之外,我們不能止于憤怒,還應深層次地開發出事件背后的病灶。除了聲援正義之外,還應該真心幫江秋蓮做點什么?
江秋蓮說:“我現在內心很脆弱,多虧有無數的正義之士這樣支持我,否則我堅持不下去。”期待更多的人伸出援手,撫慰江秋蓮。
江秋蓮失去了女兒,別讓她失去對未來的希望。正如有論者所稱,法律正義尚未實現之時,網友溫暖的話語,會賦予江歌媽媽頑強生存下去的力量。在這個世界上,總需要一種力量,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王石川)
推薦閱讀:留日女學生遇害案再引關注專家分析稱 中日兩國對江歌案都有刑事管轄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