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退休的干部,沒有退休的黨員。只要群眾需要,我就一直幫下去,直到干不動為止。”近日,記者走進惠安縣陳欠水工作室,他精神抖擻地說。
陳欠水出生于惠安一個貧寒家庭。1964年,他應征入伍,因表現突出入了黨,在部隊18年深受黨的教育培養和雷鋒精神感召,立志把助人為樂精神發揚光大。轉業到地方后,陳欠水一直從事扶弱助殘、扶貧濟困工作。
“他比我的親兄弟還要親。”提起陳欠水,黃塘鎮碧嶺村村民楊清福說。
楊清福19歲時雙腿被壓傷,因醫治不得法,傷口潰爛發臭多年,親戚鄰居都不敢和他接近。2000年底,時任惠安縣民政局副局長兼殘聯理事長的陳欠水下鄉走訪,發現楊清福不截肢就有生命危險,于是把他送到醫院截肢治療,保住了性命。
養傷階段,陳欠水每天騎車往返20多公里買活鱸魚給楊清福補身體。傷口愈合后,陳欠水又幫助楊清福辦理醫療救助、申請輪椅、安裝假肢……至今,他仍堅持每周到楊清福家幫助打掃衛生。
30多年來,陳欠水幫助困難群眾無數。其中不少群眾,都是陳欠水主動發現并及時提供幫助。“幫扶困難群眾,要善于在與群眾溝通過程中發現群眾的困難,并主動幫助解決。”陳欠水說。
今年3月中旬,山霞鎮田邊村村民黃水木打電話向陳欠水求助,表示自己一只眼睛看不見,陳欠水立即幫其聯系醫院預約檢查。“當時,我幫他聯系好周一到縣醫院檢查,但他卻表示因侄子身患肝癌在泉州住院治療,無法在約定時間到醫院檢查。”陳欠水說。
黃水木無心的一句話,卻讓陳欠水留了心。陳欠水立即和田邊村的干部聯系,得知黃水木的侄子身患肝癌,侄媳婦身患鼻咽癌。為了幫助這個困難家庭,陳欠水立即捐款2000元。10多天后,得知黃水木的侄子最終沒能戰勝病魔,陳欠水又捐助2000元喪葬費。
扶貧助殘30多年,只要遇到困難群眾,陳欠水不僅非幫不可,而且一幫到底。他幫扶的對象,時間跨度有十幾年、二十幾年的,還有的幫扶了三十幾年。
泉港區前黃鎮古縣村村民林金玉曾是陳欠水的重點幫扶對象。2004年,林金玉病故,留下兩個殘疾的兒子。從此,每年的臘月廿九,陳欠水都會到他們家中,為他們送上年貨?;莅部h距古縣村25公里,騎自行車來回需要4個多小時,但19年來,陳欠水風雨無阻。
2021年初,陳欠水在一次下鄉途中遭遇車禍,腳上打了9個鋼釘。當年春節前夕,行動不便的陳欠水采購好年貨,讓女婿與志愿者幫忙把年貨送到古縣村。
扶貧助殘30多年,截至今年6月,陳欠水足跡遍布惠安16個鄉鎮295個建制村,個人捐資助殘助貧超30萬元,走訪幫扶困難群眾和白內障患者4.8萬人,籌資救助困難群眾500多人、助學1000多人。陳欠水也先后獲得35次市級以上榮譽,其中10次被評為全國先進,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志愿者、全國殘疾人扶貧先進個人等。(記者 黃瓊芬 通訊員 游雯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