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11日(閩南網記者 梁政 通訊員 李杰 文/圖)
核心提示
擁江而立·向海而興,龍文正青春!1997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漳州市龍文區正式成立。經過多年的洗禮,龍文區篳路藍縷,一路賡續礪行,走過了近二十五個風雨兼程的歲月。
時光荏苒,在多數漳州人眼中,彼時“呱呱墜地”的龍文,面臨著產業單薄、交通貧瘠、基礎設施配套落后等一系列問題。輾轉間,在龍文上下孜孜不倦地付出和努力下,龍文實現了從“郊區”到新區,再到漳州城市核心區的美麗蝶變。
對于未來的發展,龍文也已作出了清晰的宏觀戰略規劃——龍文上下將以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推進“高質量”發展,全力以赴爭當首位、爭創一流,共建共治共享產城人深度融合發展的濱江產業新城、富美中心城區。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一棒接著一棒拼,一代接著一代干!”25年來,秉承著這樣的精神,龍文的發展不斷跑出了“加速度”,不斷到達了新的高峰。亦如龍文區委書記朱真在高質量發展推進大會所言,歷屆區委、區政府滿懷富民強區的共同理想,團結依靠全區人民,緊盯建設一座新城目標,突出宜居宜業、創新創業,勵精圖治,艱苦奮斗,推動城市發展螺旋式上升嬗變。
25年來,龍文區專注發展,倍加珍惜寶貴的土地資源,沒有“攤大餅”,發展“高精尖”,培育了大閩食品等183家規模工業企業,打造了食品飲料、家居日化兩大百億產業集群。同時,發展壯大了碧湖、寶龍等商圈,激活了萬達、融信等總部經濟,都市經濟蓬勃發展,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
25年來,龍文區專注建設,既注重“面子”,更注重“里子”,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用“繡花”功夫管理城市,打造“智慧城市治理中心”等綜合服務平臺,構建“城市大腦”,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智慧化,城市顏值刷出新高度。
25年來,龍文區專注創新,全區政務服務改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營商環境持續向好,眾創空間數位居全市第一,釋放出巨大活力,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
25年來,龍文區專注民生,始終秉承“以百姓心為心”,聚焦“衣食住行學、生老病死養”十件事,堅持把每年新增財力的70%以上投向民生,百姓生活質量逐步提高,擁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人民生活躍升新水平。
看今朝旖旎風光秀
如今,在龍海、長泰“撤縣(市)設區”,開啟“大漳州”時代的歷史帷幕下,在漳州加快建設現代化濱海城市的關鍵節點,龍文作為漳州通江達海、江城互動、優勢互補的組團型城市空間格局的核心,正站在城市能級躍升與“市區一體、共同發展”建設的歷史交匯點!對未來的發展,龍文也勾勒出了清晰的藍圖。
未來,龍文將更加注重產城融合,打造宜居新都市。龍文將規劃建設“兩心、兩軸、一帶”,謀劃推進建元、新社、東嶼、朝陽北部等“十大片區”開發,實施項目200個,總投資1261億元,精心打造“龍江新城”“北部新城”,力爭未來五年建成區面積擴大到34平方公里以上,同時,見縫插綠建設一批口袋公園、串珠公園、沙坑樂園、城市菜園,打造“精致龍文”,塑造依山傍水精致景城空間,讓城市移步皆是景、處處好風光。
未來,龍文將更加注重改革開放,打造活力新中心。龍文將深化體制改革,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高標準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秒批秒辦”“免申即享”,為企業提供“媽媽式”服務,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力爭營商環境水平進入全省前列。同時,深入推進“萬才聚漳”,實施“人才工作五年行動計劃”,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龍文創新創業。
未來,龍文將更加注重以城聚人,打造共享新家園。龍文將緊緊圍繞“衣食住行學、生老病死養”十件事,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讓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同時,實施30個學校項目,5年再建公辦幼兒園18所,新建通源、龍溪等一批“九年一貫制”學校,推動漳州三中龍文校區投建,新增學位4萬個,持之以恒打造“教育強區”。此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做好云洞巖、湘橋古民居、內林古街區等文化古跡、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延續城市文脈。
新起點,再出發!正如在漳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召開之際,龍文提出,建設現代化濱海城市,龍文既要發揮“擁江”的優勢,更要開闊“達海”的視野,突出城市濱海格局,全力以赴爭當首位、爭創一流,共建共治共享產城人深度融合發展的濱江產業新城、富美中心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