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5月27日(閩南網記者 梁政 文/圖)5月26日,財政部網站公示了“十四五”全國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入圍名單,漳州市成功入選,成為全國25個入圍城市之一!是福建省本批次唯一入選城市,作為東部地區城市,3年將獲得國家獎補資金9億元。
此次示范城市創建,漳州市計劃系統推進143個重點項目,總投資186億元,其中海綿方面投資40.7億元,除中央財政支持外,地方配套資金11.1億元,引進社會資本20.6億元,將進一步強化區域防洪體系、完善城市排澇體系、提升基礎設施體系、打造綠色海綿社區。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進而減輕社會及生態環境負面影響。
閩南網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漳州高度重視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通過編織規劃、出臺方案、組織培訓等,將海綿城市建設融入公園綠地、道路交通建設,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背街小巷、排水防澇整治以及黑臭水體治理等各項工作中。
在市級層面的重視下,漳州專門成立了海綿城市建設管理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并創新出臺方案,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漳州黨政生態環保目標責任書考核內容,以職定責,形成了完善的海綿城市建設全過程、全鏈條管控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漳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相關決定,將中心城區5大片區5290畝綠地、水系列為重要生態空間保護范圍,2018年,通過《漳州市市區內河管理規定》,為內河水環境治理、排水防澇安全提供立法保障。
經過不懈的努力,漳州海綿城市建設成效日益凸顯——近年來,漳州統籌打造了碧湖片區、西院湖片區、九十九灣流域片區以及“五湖四海”、漳州一中高中部、元光路、騰飛路等一批典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項目。
不僅如此,不少細心的市民也發現,漳州內河的水質也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近年來,漳州建成區內10條共計40公里黑臭水體消除率達到100%,建成區易澇點全部消除。同時,建成滯洪區公園,在增加市民活動空間的同時,累計新增滯洪區水域3820畝、城市公園4650畝,將群眾“痛點”變成發展“亮點”。
如今,漳州內河“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觀雛形初顯,漳州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也正不斷提升。而此次成功入選示范城市,也為漳州高質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打造全省乃至全國中小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樣板城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