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22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 通訊員 徐翠松 張柳娟 張美燕 文/圖)青山含黛、碧水瀲滟,一座座氣勢恢宏的土樓沿溪而上,土樓里的老人自在休閑。從破曉日新到華燈初上,“描繪”詔安官陂的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近幾年,詔安縣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充分利用本地資源,以發展壯大農業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招商引資,利用富余的成樹林地,做大做強林下經濟,確保林態增優、林農增收,推動生態內循環持續發展,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破曉日新:依托高山發展茶業 增收致富滿茶香
晨光熹微,又迎來美好的一天,開啟又一天的勞作;公田村茶農們,三三兩兩的采茶工阿姨們背上茶簍,戴著斗笠;有的穿上工服、手提水杯,說說笑笑朝著茶園茶廠走去......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海拔高是詔安縣官陂鎮公田村得天獨厚的優勢,山高霧重、氣候寒冷造就了公田高山好茶,也成為當地“一村一品”的拳頭產品。
“我家茶葉有十畝左右,一天下來,可以摘六七公斤。今年雨水好,茶葉價格比較好,能賣二十塊錢一公斤,算下來每天平均收入有一百四十元左右。如果茶青還不能摘的時候,我還可以到茶廠打點小工。”公田村茶農張佳說。據悉,公田村群眾自種茶園有1100畝,年產毛茶30萬斤,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公田村因此而獲得“漳州十大茶葉專業村”稱號。
目前,該村擁有制茶作坊60多家,茶葉基地面積近2000畝,標準化初制加工廠約3000平方米,可創造經濟價值達2768萬元。此外,村民茶園750畝,每畝年產量90斤,年收入200多萬元。幾項收入合并,村民人均年所得由2018年的10218元提高到2020年的15905元,增長約55.66%。
近年來,官陂鎮以公田、地凹、大邊怪塘為主的茶葉產銷一體化基地。依托公田、地凹、大邊等村種植茶葉約3700畝,年產約200萬斤(茶青)優勢,借助官陂鎮漢森富硒農業產業園、公田崠、月之港、硒龍等4家茶基地產銷能力和效應,促成一批本土茶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
不只是茶葉,官陂還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詔安縣政府的扶持政策,在吳坑村建設富硒果蔬初加工基地,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通過租賃形式吸引企業投資,并帶動周邊各村種植荔枝、蜜柚等共計7000余畝。
暖陽當空:以梅為“媒” 探尋鄉村振興新路徑
時值仲夏,正是官陂青梅喜迎豐收的時候,青翠欲滴的青梅果子,沉甸甸地壓彎了枝條,果香四溢,綠意盎然,梅園林下,依舊能看到農戶們在采摘青梅,成為了山間一道青綠色的風景線。
夢在前方,路在腳下。
借助官陂青梅種植約9300畝,年產約1550萬斤的“青梅老招牌”,帶動青梅初加工的發展,拓展品牌效益。再加上今年詔安縣出臺了青梅扶持政策,實行青梅鮮果質量與收購價格掛鉤措施,倡議農戶采用手工采摘,提高優果率,要求企業設置每斤市場收購價不低于1.7元的保護價收購手工采摘的規格梅,增加村民收入。
“今年四海食品有限公司到我們光坪村來收購青梅,價格都在一斤1.7元,比外面高了差不多0.5元,今年我的收入比往年多了很多。看到好政策,村民們都采用手摘青梅,價格比往年要高。”光坪村果農說道。
“大方田梅花園”已經是官陂網紅打卡點,遠遠望去,煙雨朦朧,仿佛是梅樹披上了白紗,美不勝收。梅樹下,游客們擺著各種姿勢和梅花合照、拍視頻。詔安縣還推出“大方田梅花園”旅游專線,各縣市游客慕名前往打卡,在田間地頭,尋梅看“雪”,帶來一場富硒農產品和地標農產品“盛宴”。
華燈初上:挖掘“紅色文化” 撐起“詩和遠方”
夜幕降臨,迎著初夏的微風,各村文化廣場好不熱鬧。
“1937年7月‘月港事件’后,中共閩粵邊特委書記何浚到豆畬村,同年8月派盧叨在豆畬村重建云和詔縣工委……”幾個老人家坐在土樓門前嘮叨著。
趁夜坐在一起“拉呱說事”,是官陂百姓的一種習慣。官陂鎮充分發揮“客家文化”傳統,依托獨特的紅色文化底蘊,相繼在鳳獅村、林畬村、官北村等紅色文化村建設文化廣場開展孝廉基地公益課堂、健康廣場舞、紅色基地夜游等活動。
“為深化黨史學習教育,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官陂鎮投入510萬元,建設林畬村紅色旅游文化基礎配套設施項目,主要建設對現狀道路拓寬硬化面積539平方米,對池塘改造并增設欄桿100米,增設休閑步道,長度551米,并配套生態停車場、邊坡防護、綠化及亮化工程。這也只是‘紅色村’其中的一個點,還有鳳獅村革命遺址百順居,也投入40萬元進行整修和舊址布展。”官陂鎮黨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走進官陂,可以去閩南烏山老游擊隊員之家紀念館傾聽張大目等革命先烈們的英勇奮斗革命事跡;可以去云和詔縣委機關舊址紅色教育基地(林畬紅色舊址)感受“紅色信仰”;也可以去百順居、馬坑四十八團等紅色教育基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引導黨員群眾向革命先輩學習,踐行初心使命,賡續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
近年來,詔安縣官陂鎮創新文化載體,充分利用得天獨厚地理條件和鄉村優美的自然環境謀發展。不僅如此,官陂鎮還謀劃推進總投資4.95億元的“詔安縣客家文化旅游”項目,突出“紅色文化+溫泉+土樓+富硒+客家文化”資源優勢,以鳳山樓、浮山城以及傳統風貌建筑為依托,以體驗“客家文化、紅色文化、體育文化”為特色,打造集自然風光、休閑康養、農業觀光為一體的旅游產業。
“惟希望也,故進取;惟進取也,故日新。”官陂鎮是詔安縣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在丹詔大地上,無數勤勞勇敢的丹詔兒女鼓勁揚帆,奮力前行,正一筆一畫繪制出一幅美麗的鄉村振興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