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29日訊(閩南網記者 柯嘉進 梁政 周怡楠 陳惠容 文/圖)4月25日,漳州市區丹霞路出現“驚鴻一瞥”:兩輛花車在細雨中前行,車上搭建了霓虹燈舞臺和音響,多名女子穿著清涼,隨著音樂的節奏邊跳邊唱……吸引了往來路人圍觀,更引發了熱議:這究竟是民俗,還是三俗?
閩南網記者走訪了解到,這是當地某廟會舉行祭祀活動中的一個環節。有市民認為,這是廟會祭祀的一種表達方式,不足為奇。也有市民坦言,花車上女子穿著相對性感,還跳著熱舞,與周遭的環境格格不入,特別是大庭廣眾之下,還有許多孩子圍觀,影響不好。更有細心的市民發現,花車上掛有“弘揚傳統文化,傳播華夏文明”等字眼,這與性感的勁歌熱舞形成了強烈反差,容易引發不適。
其實,民俗活動中的出現清涼版“勁歌熱舞”,一直頗受爭議。這種現象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一些農村地區在操辦“白事”過程中,時有出現。那么,既然存在分歧,如何更好地引導或管理,才是我們應當關注的重點。
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訪了薌城區民宗局,該局相關負責人稱,其管理的內容主要是游神隊伍的路線、形式以及人數,而花車上面表演的具體內容、游神隊伍請的演出團隊等,具體由文化部門管理;而薌城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其主要管理商業性演出,該類廟會活動不在其管理范疇,以民宗部門管理為主。同時,記者注意到,類似的“花車游街”往往動作快、周期短,且演出內容也容易“擦邊”。
對此,你怎么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