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7月12日訊(通訊員 吳志平 閩南網記者 周怡楠 文/圖)為積極參與服務閩臺共同歷史文化敘事建構,深入剖析南島語族與華夏文明的同源性,近日,閩南師范大學歷史地理學院“南島語族,同源尋根”暑期社會實踐隊深入龍巖漳平市、三明明溪縣、漳州東山縣,開展“探南島語族之源,溯文化遷徙之跡”實踐考察活動。
活動首日,實踐隊參觀了漳平市博物館,通過詳實的文獻資料和珍貴文物,系統性地了解奇和洞遺址的全貌,運用歷史地理交叉分析模型對遺址內外的自然環境進行周密的勘查,并采集關鍵地質樣本。
7月7日,實踐隊前往三明市明溪縣,在南山遺址保護與發展中心工作人員的講解下,參觀遺址中的出土文物,就古人類群體的遷徙與分化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在導師的指導下,隊員們對遺址的宏觀結構與沉積序列進行科學分析,從古環境復原、聚落變遷和社會結構演進等方面,嘗試揭示歷史變遷的深層機制。
7月8日,實踐隊抵達漳州市東山縣,聆聽東山縣博物館原館長陳立群先生的生動講解,了解東門嶼巖畫群和大帽山貝丘遺址與南島語族的深厚淵源。隨后,實踐隊分別前往東山島東門嶼和大帽山,對太陽紋巖畫群、貝丘遺地周邊巖層進行實地考察,通過細致分析、土壤斷面開挖、采集樣本等,追溯古代文化交流的模式與影響,嘗試揭示古人類的生活環境及古氣候狀況,為相關研究工作提供全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