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18日訊(通訊員 李小星 黃建和 閩南網記者 柯嘉進 文/圖)10月18日,鷹廈線華安城區段外移工程順利完成新舊線路撥接施工,標志著該路段正式開通。
為保障外移鐵路能夠順利通車,從早上6點開始,500多名工人奮戰在華豐隧道進口和新圩2號隧道出口兩處撥接點。參建各方與鐵路運輸各系統密切配合,動用了4臺大型養路機械設備、30多臺中小型設備投入施工,歷經6個多小時連續作戰,順利完成了南北2處接入點的軌道、接觸網、通信、信號等全系統的新舊設備切換,相關十幾個車站同步完成信號軟件更新。
14點30分左右,隨著首班列車駛過華豐隧道,標志著鷹廈鐵路穿越華安城區的時代結束。這一刻,服務與陪伴了華安城關半個多世紀的鷹廈線變了行駛的線路,不變的是始發的初心。
“哐當哐當” 半個多世紀
夜幕降臨,今年已86歲高齡的黃景川習慣地出門遛彎,每日晚飯后他都會騎上自行車,繞著華安城關開啟“city walk”。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華安人,半個多世紀來交通出行的變化,令他感慨萬千。
1955年2月鷹廈鐵路開工建設,那時的黃景川剛剛初中畢業,鐵路建設如火如荼,鐵軌修到哪,鐵道兵常常是就地休息,黃景川也跟著大人們一起為鐵路建設者搭建臨時居住的茅草屋,力所能及地提供后勤保障。后來,他作為一名代課老師開始常常往返于鵝山村與老家芹嶺村,在他的記憶里那是一段燃燒著激情的歲月,開隧道、架橋梁,全靠人工,條件艱苦,但永不言棄,建設者的熱情每每感動著他。
次年,黃景川考上龍溪師范學校,開學時他得到新圩古渡口乘坐汽船到薌城區浦南鎮,再上岸轉乘其他交通工具。直到通車后,外出和返鄉于他不再是難事。
1957年,鷹廈鐵路全線通車運營。“當時我只有十多歲,作為少數民族代表前往觀禮,我記得火車載著我們開到了黃棗,我的心情非常激動與自豪!”黃景川的老伴雷幼花作為畬族代表,曾首批登上列車參與觀禮,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回憶起半個世紀前的往事依然熱淚盈眶。
在鷹廈鐵路開通后,巨大的客流與貨流,改變著華安閉塞的舊貌,改變了華安人的出行方式,更是與華安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正好出生在華安火車通行那年,父親說這是全縣人民期盼的大喜事,便為我取名‘火車’,留下紀念。”家住華豐鎮半嶺亭村的李火車,與鷹廈鐵路華安段同齡,從小便聽著火車汽笛聲,如今也會在自家門前眺望那一江之隔的鐵路。
離別時刻,總會勾起人們諸多的不舍與懷念。鷹廈線華安城區段外移工程即將正式通車的消息傳開,吸引了不少人前來打卡。“我是江西人,現在在廈門工作,聽說了華安城關就要跟火車告別,特意來看看。”一大早,鐵路愛好者張禹河特意帶上相機,想拍下照片留念。“小時候,坐著鷹廈線的火車,火車??吭谌A安時往往是半夜,那時候就覺得這座城特別美,一定要找機會來看看。”
秋日陽光,藍天如碧。灑在駛過的列車上,灑在每個為它駐足停留的人身上,定格成一張注定會充滿回憶的照片。
“再見” 難說再見
2016年,華安縣委縣政府正式啟動鐵路外移項目前期工作。在各級各部門的通力協作下,2020年,鷹廈鐵路華安城區段改造工程開工建設,線路自既有鷹廈鐵路綿良站至華安站區間改出,截彎取直后,于溪南坂站北端并入既有線路。工程新建線路12.53公里,橋隧比達94%,包含3座橋梁、5座隧道,涉及2個既有車站改建,新建華安站1座。
鷹廈鐵路華安城區段外移工程開通后,將進一步完善福建省的鐵路網絡,提高鐵路運輸效能,為華安縣及周邊地區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條件,為華安縣城規劃和建設提供更加靈活的空間和條件,對帶動沿線山區資源開發,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城市建設品質、改善人居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
“感受到了祖國的科技發展日趨發達,鐵路外移后,期待我們的縣城會越來越漂亮。”黃景川由衷地感嘆。鷹廈鐵路華安城區段外移為華安縣的交通運輸和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華安人即將告別鐵路穿城而過,夜枕汽笛而眠的時代,同時也即將滿懷希望開啟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