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16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 文/圖/視頻)11月16日上午,第六屆海峽兩岸(漳州·白礁)保生大帝文化節正式啟動。來自海峽兩岸專家學者、臺商臺胞和宮廟代表齊聚白礁慈濟祖宮,共同觀看文藝表演、觀摩儀軌展示等,共同傳承弘揚慈濟文化,進一步增進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讓兩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濃。
漳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胡棟良,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臺盟中央兩岸經濟合作交流委員會主任李珊珊,漳州臺商投資區管委會主任張延能,漳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何金才,漳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高振靈,漳州市委臺辦主任馮建輝,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院長劉云參加啟動儀式。
秋果滿枝,冬韻初顯。白礁慈濟祖宮宮前廣場上彩旗飛舞,鑼鼓喧天,喜迎八方來客。四周精心布置的名優特產展示、中草藥科普區及義診服務,吸引了眾多民眾參觀、體驗。
上午9:30,精彩的閩南舞獅歡騰跳躍,拉開了文化節的序幕。少兒薌劇折子戲《昆侖學藝》講述了保生大帝年輕時在昆侖山求學的傳奇故事,展現了他勤奮好學、志向遠大的精神風貌。
語同音、曲同調,閩南話聲樂表演《細漢落聽阿嬤哩講》一登場,熟悉的鄉音贏得了現場熱烈的掌聲,歌曲以保生大帝的傳奇故事為靈魂,用深情旋律描繪了親情的溫馨,傳遞著信仰永續、代代相承的堅韌力量。器樂合奏《臺灣兒女的心愿》以深情的旋律、濃烈的情感,生動展現了兩岸民眾血脈情緣,彌漫著濃濃的鄉音鄉情,令現場觀眾沉醉其中。
啟動儀式現場,復原保生大帝出巡儀軌。作為閩南地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保生大帝出巡儀軌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傳統儀式不僅承載著保生大帝文化的深厚底蘊,更是兩岸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通過復原這一傳統儀式,將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進一步加深兩岸人民的情感聯系。
活動現場還舉行了項目簽約儀式。漳州市文圃山日安堂中醫項目、瑞博斯大健康產業園項目、漳州臺商區林下中草藥種植項目參加了現場簽約,總投資超5.6億元。這些項目將進一步推動兩岸中醫藥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漳州臺商投資區的繁榮發展。當天下午,主辦方還組織臺商代表參加招商推介活動,實地考察沙洲島、第四代建筑、福龍智造產業園等。
活動期間,還將舉辦福建省社科界2024年學術年會漳臺保生大帝民俗文化研討會,邀請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圍繞“保生大帝信俗在兩岸交流融合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主題進行學術研討,提升文化節的文化內涵和學術價值。
據悉,白礁慈濟宮是閩臺保生大帝廟宇的祖廟,在臺灣有分靈宮廟400多座,信眾數百萬人,是開展保生大帝文化交流最具代表性的宮廟,在活躍兩岸民間交流,深化兩岸情感認同上起重要的橋梁作用。在臺灣學甲慈濟宮,每年農歷三月,都會舉行盛大的“上白礁”謁祖慶典,即信眾共聚頭前寮“白礁亭”遙祭白礁慈濟宮,以表示不忘故鄉、尋根問源的精神,這項活動360余年來從未間斷。
保生慈濟文化凝聚著深厚的民族情懷和兩岸同根同源的信俗情感。今年來,為助力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漳州創智新城 臺海首善家園”,加快建設兩岸全域融合樣板區,漳州臺商區積極策劃舉辦保生大帝文化系列活動,先后啟動了保生大帝文化物件資源征集、中醫藥文化交流、保生大帝文創設計比賽、主題短視頻征集和保生大帝原創主題歌曲創作等活動,組織進行保生大帝文化主題少兒薌劇編排和保生大帝故事連環畫冊制作工作,進一步挖掘和傳承慈濟精神,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