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18日訊(通訊員 林芷逸 閩南網記者 周怡楠 文/圖)11月16日上午,2024年福建省社會科學普及宣傳周主會場活動在漳州古城北廣場舉行。薌城區石亭塘邊高蹺隊作為區級非遺傳承隊伍受邀參加非遺文化宣傳普及區活動,在古城泮池廣場開展巡游展演,這是塘邊少兒高蹺隊第三次亮相漳州古城。
活動現場,小小傳承人們身著傳統花木蘭服飾,腳踩高蹺、手舞紅旗,自信從容地展現行走的“空中舞蹈”技藝,童真童趣的文化演繹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前往觀看,現場喝彩不斷、掌聲連連。石亭高蹺再次以獨特的足尖精“踩”,成為漳州古城一處人見人愛的“移動景點”。
據悉,石亭高蹺是南宋時帝族姻親黃姓南下福建時傳入,于清朝時從廈門五通傳至塘邊。由于塘邊遍布著荔枝樹、龍眼樹、楊桃樹,果實收獲季節,黃氏便將踩高蹺技藝用于陸地采摘。農閑時節,他們意猶未盡,玩起了踩在高蹺上進行文藝表演的游戲,融合了音樂、舞蹈、雜技、戲曲等多種形式,逐漸發展成為既能強身健體又能陶冶身心的民間舞蹈藝術。一般的高蹺高度在1—1.5米左右,而石亭高蹺高達2.4米,圓徑10厘米,重4公斤。
近年來,塘邊社區積極創新融合這項“足尖”上的非遺,賦予新時代新內涵,探索保護傳承新路子。2024年7月,成立少兒高蹺隊,吸納5—15歲的少年兒童50余名參與高蹺學習訓練,推動石亭高蹺走出“深閨”。今年來,相繼在塘邊社區、石亭黨建公園、漳州古城和西湖生態園等地開展民俗踩街和巡游表演,火遍大江南北,深受市民群眾喜愛和歡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