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2月19日訊(通訊員 李新航 閩南網記者 周怡楠 文/圖)日前,閩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藝傳閩韻”寒假社會實踐團立足田野調研與藝術實踐,聚焦“紅色尋蹤”“非遺匠心”“福文化”三大主題,創作完成34幅主題手繪底稿及系列衍生作品。依托美術學、公共藝術專業優勢,通過視覺敘事重構實踐成果,形成涵蓋紅色主題、非遺元素的可視化作品。立足八閩大地、聚焦非遺文化,引領青年學子領略“閩人智慧”,探尋“福文化”的獨特魅力。
踏訪紅土振興路
福建是紅色圣地,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實踐團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深度挖掘本土紅色資源。
在漳浦縣,實踐團成員們來到素有“閩南井岡山”之稱的車本村革命老區,在村干部和村民的講述下重溫了那段紅色的革命歲月,深刻領悟了“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為民情懷,實踐團成員們還向村民們獻上學院設計的新春“福”字,用墨香傳遞新春祝福。
在東山縣,實踐團成員們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走過的路,深入學習了谷文昌同志的感人事跡,了解了澳角村“漁貨滿倉”的華麗轉身,感受了關帝文化的薪火相傳,在百里木麻黃的盎然綠意中領略到了東山的紅色魅力,成員們也用畫筆繪制出了一幅幅他們心中的東山篇章。
非遺匠韻煥新春
福建擁有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八閩大地、百花爭艷。來自福建各地的實踐團成員們以家鄉的非遺為星火,點點匯聚出閩人傳承非遺的獨運匠心。
在福州,“福”字壽山石雕刻的作品寓意著新年吉祥如意,坦洋工夫茶與畬族銀器交織展現非遺風情;在泉州,海絲之畔的蟳埔簪花盡顯堅韌之美,德化白瓷和釉彩的透亮在指尖蕩漾;在漳州,提線木偶傳承人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傳統木偶表演戲曲,增添節日的喜慶氛圍;在莆田,木雕傳承人展示了為春節特別制作的木雕裝飾品,門神、福祿壽三星祈福迎祥;在南平,儺舞面具傳承人講述了春節期間儺舞表演的習俗,驅邪避災,祈求平安;在三明,茶藝師則介紹了春節期間以茶待客的傳統,茶香四溢中傳遞著濃濃的年味和祝福。
非遺與新春的結合,讓福建的“福氣”更加濃郁,傳承者的精彩演繹,也讓成員們在實踐中更加深刻地感受非遺之美。
藝繪青春“福文化”
作為全國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福建省擁有豐富的“福文化”資源。實踐團的成員們以“福”為墨,以藝術設計為筆,共同繪制出青年一代的“新福潮”。
從晉江鞋材到寧德電池,見證產業報國的奮斗之福,從木蘭溪洪流到平潭風車陣,書寫山河重塑的生態之福;從連家船民新居到長者食堂飯香,鐫刻民生至上的溫暖之福;從媽祖VR朝圣到南音數字傳承,彰顯文化自信的創新之福。
龍蛇交替,歲序更新,實踐團的成員們將傳統書法韻味與靈蛇靈動之姿精妙融合,設計出獨具特色的新春祝“福”,送到來自天南海北的同學手中,為“福文化”添磚加瓦。
悠悠薌劇,傳唱兩岸,一曲《凌波仙子傳奇》在楊孫西藝術館驚艷亮相,實踐團成員妝容精致,一招一式盡顯扎實功底,傳統唱腔演繹全新故事,完美詮釋了薌劇守正創新的時代內涵。
閩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藝傳閩韻”實踐團以腳步丈量紅土,以匠心激活非遺,以創新詮釋福韻,在八閩大地書寫了新時代文化傳承的青春答卷。據介紹,未來,閩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將持續深化“紅色為魂、非遺為脈、福文化為核”的實踐模式,為提升福建文化影響力注入更多青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