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2月26日訊(通訊員 鄭曉梅 蔡劍濤 閩南網記者 周怡楠 文/圖)“沉睡”多年的廠房,如何重新發揮經濟效益?
在長泰區枋洋鎮的格坪頭工業區一場從“廢地”到“寶地”的精彩蝶變正在上演。閑置多年的廠房,卻以一池清水實現了養殖、種植“雙豐收”,不僅讓“生態包袱”變“綠色財富”,也為鄉鎮閑置用地的發展探索出一條全新的路徑。
破局:從“沉睡土地”到“產業新引擎”
寬敞的大棚內,數以萬計的加州鱸魚在魚池里嬉戲躍動著;無土栽培區,各類蔬菜郁郁蔥蔥……走進位于枋洋鎮格坪頭工業區的沁霖生態農業(漳州)有限公司,一幅生機勃勃的現代農業畫面徐徐展開。
這個場景背后,是枋洋鎮長達6年的閑置資源的活用問題。
2021年4月,隨著500畝工業用地指標調出,格坪頭工業區失去發展工業經濟的“合法身份”——33萬平方米廢舊廠房、300余畝土地就此“沉睡”,既無法用于工業建設,又不符合常規農業用地標準。如何讓閑置資源“活”起來,成為推動當地發展的“增量”,成為枋洋鎮亟待解決的難題。
沁霖生態農業(漳州)有限公司俯瞰圖
轉機出現在2023年。彼時,沁霖生態農業(漳州)有限公司正在四處尋覓“生態循環養殖”項目的落地實踐場地。一方求發展路徑,一方尋發展之所,雙方一拍即合:枋洋鎮利用農業設施用地政策,將廢舊廠房納入“設施農業”范疇,變“工業”招商為“高新特”農業招商,成功引入沁霖生態“生態循環養殖”項目,成為當地首個超5000萬元項目,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
“當初選擇這里,就是看到它蘊含的巨大潛力。”沁霖生態農業(漳州)有限公司董事長周鋒回憶道,“一方面,我們的生態循環養殖技術需要落地實踐的場地;另一方面,這里的閑置資源如果能得到有效利用,將為當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作為一家深耕環保領域多年的企業,沁霖生態在人工濕地、流域治理、生態凈水、小微水體治理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五年前,公司敏銳地察覺到生態養殖領域的廣闊前景,毅然邁出跨界發展的重要一步,嘗試探索生態養殖技術轉型。
“環保技術與水產養殖存在技術耦合點。”周鋒坦言,從“環保專家”到“養殖新軍”,這看似大膽的跨界養殖并非偶然,“傳統養殖的污染問題讓我們意識到,必須用環保技術重構產業鏈,走綠色、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經過一系列的籌備與規劃,2023年下半年,占地約10156平方米(15.23畝)的沁霖生態研發中心在格坪頭落地,研發中心主要研究水生態治理、高密度循環水養殖及尾水凈化,蔬菜無土栽培領域等課題。
經過一年的技術研究與實驗,2024年沁霖將研發技術應用于生態循環養殖區、無土栽培種植區(尾水凈化區),并于2025年初投用了16套主體設備。預計在今年5月底,還將投用32套設備,屆時,養殖規模將進一步擴大,生產效率也將大幅提升。
新生:閉環中的生態密碼
步入養殖區,登上階梯,從高處觀察,16個長12米、寬8米、高1.8米的養殖池依次排開。與傳統活水養殖不同,這里的魚池無需頻繁換水。
“你看這條‘水項鏈’,就是我們的核心技術。”順著沁霖生態農業(漳州)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偉煜手指的方向望去,養殖池、MBBR池、生物濾池通過管道首尾相連,構成一個精密的水循環系統。這套技術源自企業五年的探索。2020年起,公司研發團隊將水處理技術嫁接到水產養殖中,經過不斷的試驗和優化,成功研發出“沁霖分布式循環養殖技術”,并已申請發明專利。該技術實現了養殖尾水凈化與資源化利用,將養殖尾水凈化效率提升至95%以上,有效解決了傳統養殖尾水排放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無土栽培區,青菜長勢良好(鄭曉梅 攝)
在廠區左側的無土栽培區,技術閉環展現得更為直觀。在這里,蔬菜采用生態濾料為載體,以魚糞等動物排泄糞便作為天然有機肥料。而剩余5%的養殖尾水經過調節缺氧池、沁霖呼吸型人工濕地凈化達到福建省《水產養殖尾水排放標準(DB35/2160-2023)》相應排放標準后,沿著管道注入無土栽培區灌溉,達到綠色生態發展的目標。
這一技術不僅破解了傳統水產養殖高污染、高耗水的難題,讓水產養殖、旱地種菜兩個不同的農業領域“跨界牽手”,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還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
“通過對這一技術的不斷優化,相較循環水養殖模式,我們設備投資成本降低了1/3左右,運行成本也大幅降低,電費節約了50%左右。”楊偉煜算了一筆賬。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創新的生態循環模式還助力實現了高密度養殖。在傳統養殖模式下,1立方水通常只能產出10斤魚/年,而在沁霖生態的先進技術支持下,1立方水可產出加州鱸魚100斤/年,存活率達90%以上。
裂變:科技與人才驅動的產業升級
在專注于生態養殖技術創新,做到“會養魚”的同時,沁霖生態還積極推進農業數字化改造,致力于實現“慧養魚”。
早春時節,寒意仍濃。但養殖大棚內卻暖意融融,溫度始終保持在28℃左右,浮動幅度不會超過0.3℃,為魚苗的茁壯生長創造了穩定的環境。
養殖大棚內暖意融融,為魚苗的茁壯生長創造了穩定的環境(鄭曉梅 攝)
“‘溫室’養魚的優勢十分顯著,無論外界天氣如何變化,都能保證魚苗正常生長,大大縮短了養殖周期。”公司總經理楊偉煜說。
原來,公司在各個魚池中,均配套安裝各類監測及傳感設備,配合相關軟件系統,可對養殖各階段的生產工作進行實時監測傳輸,通過分析生產數據,對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突發情況實時報警,有效保障了養殖生產的安全與穩定。
楊偉煜拿出手機,熟練地調出操作系統展示:“就像給魚兒建造了一座智能艙,溫度、溶氧、流速等幾項重要參數都能通過手機、操控系統實時調控,讓養殖變得更加精準、高效。”
沁霖生態深知,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為此,公司積極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展開合作,不斷提升技術水平,推動生態循環養殖產業的發展。截至目前,已經吸引了集美大學、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的7名教授及團隊加入,同時還是5所高校的課外實踐教育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也在探索本地光魚的生態循環養殖試驗。通過結合智能化養殖技術與生態循環理念,希望能夠開發出一套適合本地光魚的高效、環保的養殖方式。
“生態循環養殖”項目不僅是沁霖生態在農業領域的創新探索,更是枋洋鎮在閑置用地發展上的一次成功實踐,為鄉鎮閑置土地的盤活利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據介紹,下一步,枋洋鎮將進一步做好轄區內閑置廠房、土地等資源整合,通過“功能再造+技術賦能”,打破“有地不能用”困局,持續推動食用菌菌棒廠、有機肥加工中心等現代農業加工廠的建設改造,串聯起養殖、種植、加工全產業鏈,推動格坪頭廢舊石板材加工廠轉型為現代農業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