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31日訊(通訊員 林惠卿 周澤彬 林智賢 閩南網記者 周怡楠 文/圖)“我們都再挺一年,等明年百歲之時,再相約一起回思親樓,一起回鄉懇親謁祖。”近日,繼去年清明時節攜家人回鄉謁祖后,已99歲高齡的漳浦縣印尼華僑陳壬水再次攜祖孫五代回到家鄉馬坪鎮后康村,并與同樣攜家人從香港回家祭祖的堂弟陳貫珩在老宅思親樓相聚。兩位老人緊緊地握著雙方的手,眼中閃爍著淚光,在思親樓許下世紀之約。
當天,漳浦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盧秀云,漳浦縣政協副主席陳結定、楊怡靜代表漳浦縣委縣政府贈予陳壬水《丹心映梓》書法作品,對陳壬水愛國愛鄉情懷表示肯定和感謝;馬坪鎮政府贈予陳壬水、陳貫珩剪紙作品《百福圖》,寓意著祝福老先生健康長壽。
當天,陳壬水老先生帶著家人和老友齊聚一堂,先是來到他曾經工作過的地方——馬坪小學,這里承載著陳壬水先生青春的美好回憶,陳老先生高興地和學校的師生合影留念,并勉勵小朋友們要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接著陳壬水先生一行參觀了中共漳浦縣委機關舊址。在革命舊址前,4個小講解員們聲情并茂地講述著先輩們的故事。每聽到精彩之處,陳壬水都會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贊:“講得好!講得真好!”參觀中,他還不斷囑咐家人多拍些照片,“要留下家鄉的模樣,這是我們的根啊!”
最令人動容的是,在學校的操場上,陳壬水親手帶領家人和學生們一起種下了六棵桂花樹,象征著“種樹種根,把根留住”的美好寓意。這一舉動剛好與1985年春節陳壬水回家鄉探親,他特意與同鄉僑親在后康村祖祠邊豎起一塊刻有“根”字的石碑遙相呼應,表明他不忘家鄉的深沉情感,自勉并激勵海內外鄉親不忘祖、不忘“根”。如今,在馬坪鎮后康村祠堂邊的“根”字石碑依然赫然醒目。
陳壬水于1927年出生在馬坪鎮后康村頂社的一個華僑家庭。他的祖父在清朝時期便已遠赴印尼,父母也都在印尼雅加達經商。陳壬水出生后,其父母選擇讓他在家鄉接受教育。1947年,陳壬水自龍溪師范學校畢業后,在綏安中心小學和馬坪中心小學各任教一學期。1948年10月,他隨父母親一同前往印尼定居。抵達印尼后,陳壬水在華文中小學擔任教師,此后轉行從商。
在印尼,陳壬水從一名默默無聞的教師成長為商界巨擘。他憑借著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敏銳的商業頭腦,先后創立了五金廠、壓鋼廠、建筑材料廠以及注塑廠等多家企業,成為了僑居地知名的華僑企業家。多年來,他無數次跨越重洋回到家鄉,鋪路造橋、興建教學樓和衛生院,甚至在家鄉辦廠興業。據不完全統計,70多年來,他為家鄉建設公益事業累計捐款超過300萬元。
為了讓孩子們記住自己的根在哪里,陳壬水與妻子約定,在家里只講普通話、閩南話和粵語。在他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家里的后輩們大都學會普通話和閩南話,傳承語言的同時更是傳承了那份濃濃的家國情懷。
此次尋根之旅中,陳壬水的祖孫五代共30余人從印尼、澳大利亞、日本等地齊聚家鄉,年齡最小的曾孫僅有4歲。雖然年事已高且旅途勞頓,但陳壬水依然克服種種困難堅持帶著家人回到家鄉。他說:“我要讓我的子孫后代記住自己的家鄉,也希望在我百年之后,他們能常回家看看。”
回家當天,陳壬水還專門帶領家人重溫故地,重走他出資修建的思親路、思親橋。“我為我爸爸的愛心以及深愛祖國和家鄉情懷感到高興、驕傲。”走在思親路、思親橋上,陳壬水先生的女兒陳韻情感慨萬千,她表示,作為陳家后輩,她們定會遵循祖輩、父輩的囑托,弘揚先祖美德,加深族譜聯誼,做好親情傳承。
漳浦僑務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陳氏家族用五代人的還鄉路,詮釋了華僑精神的傳承,體現了海外鄉親對故鄉的深情厚誼,也展現了愛鄉情懷在一代又一代僑胞中的延續和脈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