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15日訊(通訊員 賴鵬輝 伊婷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 文/圖)近日,平和縣司法局大溪司法所創新社區矯正教育方式,組織社區矯正對象前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莊上大樓,開展主題為"公益勞動塑新生·莊上大樓煥新顏"的公益活動。此次活動將社區矯正教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文化遺產保護有機結合,有效重塑了社區矯正對象的社會責任感。
活動中,身著統一志愿馬甲的社區矯正對象在司法所工作人員帶領下,分組對莊上大樓核心景區及周邊村道展開全面環境清理。重點針對游客步道兩側的塑料包裝、煙蒂等積存垃圾,以及土樓外圍衛生死角進行了細致清掃。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勞動,共清理垃圾20余袋,規整雜物堆放點十余處。在明媚陽光下,志愿者們忙碌的紅色身影與斑駁的土樓外墻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傳統村落煥發新生的動人畫卷。
勞動過程中,大溪司法所工作人員同步開展思想教育,引導矯正對象珍惜改造機會,通過實際行動彌補過往過失,樹立"主人翁"意識。社區矯正對象葉某深有感觸地表示:“以前總把公益勞動當作任務來完成,但今天想到莊上大樓是我們共同的文化遺產,能為保護它貢獻力量,感覺特別有意義。”
大溪司法所所長伊婷表示,社區矯正工作不僅要做好監督管理,更重要的是幫助矯正對象重建社會連接。作為當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鄉村旅游景點,莊上大樓的環境狀況直接關系到村民生活質量和鄉村形象。讓矯正對象參與環境整治,既能改善人居環境,又能增強他們的社會歸屬感,實現從"被動管理"到"主動參與"的積極轉變。
此次活動創新性地將社區矯正公益勞動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文化遺產保護三項工作有機結合,既落實了監管要求,又為矯正對象提供了修復社會關系、培養責任意識的重要平臺。下一步,大溪司法所將持續深化"監管+教育+服務"的社區矯正模式,結合農村實際需求,常態化開展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引導社區矯正對象在勞動中實現自我改造,為建設和美鄉村貢獻力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