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24日訊(通訊員 林少虹 鄭曉梅 胡金文 林志杰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 文/圖)“心系外出的群眾,依法以情化糾紛。”近日,一面從山東跨越千里而來的錦旗,被送至長泰區林墩辦事處“川哥調解室”。錦旗背后,是調解員林進川以獨家診療法化解的一起外出投資糾紛。
“三步診療法”見真章
“川哥,你來評評理!”“要我說,這件事就是他的錯……”
2月17日,一群人吵吵嚷嚷地進了林墩辦事處綜治中心,指名要找調解員林進川。細問之下得知,原來,連志青(化名)與連月山(化名)這對曾親如兄弟的合伙人,正因河北廠房投資糾紛鬧得不可開交——在林墩產業轉型后,連志青、連月山兩人于2022年約定合資赴河北承包板材廠,連志青先行墊付40萬元定金,而后雙方出現分歧,合作一事暫時擱淺,連月山則另尋廠房創業。
未料市場突變,廠房由“香餑餑”變得“無人問津”,連志青起訴廠方索回定金,廠方反訴連志青違約致廠房閑置,連志青被判賠償25萬元。連志青遂要求連月山共擔賠償,雙方因數額引發爭執,最終來到了川哥調解室。
敘述過程中,雙方親屬加入爭吵,場面一度失控。
“來,先喝喝茶。”林進川并未急于勸解,而是招呼眾人圍坐于綜治中心“和事廊”調解桌,擺上一壺茶、幾把椅,用“三步診療法”破局:
林進川先是讓雙方“降虛火”,待音量漸低后,找準時機及時介入。“你們當年能合作,說明互相信任過,如今為十幾萬撕破臉,值當不?” 隨后,林進川用閩南土話與幾人圍桌嘮家常,拉進了彼此距離,問出“病根”。最后一步,“點穴攻心”,林進川結合連月山新廠盈利現狀、連志青舉證責任短板,測算訴訟成本與口碑損失,最終促成雙方各退一步——分別承擔相應賠償,恩怨兩清。
憑借嫻熟的調解技能,林進川的“川哥調解室”遠近聞名。早在2023年,林進川憑借在人力資源領域豐富的工作經驗,同時“會講本地話、了解本地事、掌握本地情”,被吸納為林墩辦事處綜治中心專職調解員。長期下來,林進川練出了自己的“診療經”——遇上文化程度不高的,就畫“草藥圖”解釋法條;碰到倔脾氣的,便搬出“老輩人說”壓陣。他擅用“土味法理”擺明利害關系:“投資像種樹,不能光看花開,還得防蟲害”“合同寫得糊,等于借錢不打條”。兩年間,他帶著“調解藥箱”啃下不少“硬骨頭”,調解成功率高達98.5%,成了村民口中“專治不服”的“鄉土名醫”。
治“未病”才是真本事
“好郎中不光會開藥,還得懂防病,過去我們單打獨斗,現在背靠的是長泰區各級綜治中心。”據林進川介紹,作為長泰區鎮級綜治中心建設標桿單位之一,林墩辦事處綜治中心深入探索新時代“楓橋經驗”,由政法委員統籌,整合法官、公安干警、人民調解員、綜治網格員、法律顧問等N方力量,落實開門接待群眾,便捷高效服務群眾,推動“小事不過夜,大事不出旬,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
這種“接地氣”的智慧已顯成效:據統計,去年以來林墩辦事處綜治中心累計摸排、受理群眾各類矛盾糾紛248件,成功調處245件,成功率達98.79%,最大程度地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米”難題。
而這正是長泰區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縮影。如今,長泰區實現區、鎮、村綜治中心全覆蓋,探索出一條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新路徑。不久前,區綜治中心和巖溪鎮、經濟開發區、武安鎮等矛盾糾紛調解成功案例被《福建新聞聯播》等多家媒體報道,成為長泰區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的有力見證,“有矛盾糾紛找綜治中心”逐漸成為群眾共識。
在長泰,老百姓的煩心事只要進了綜治中心的門,就能實現訴求“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這里有法院、公安、司法等成員部門派員常駐,重點領域糾紛主管部門按需輪駐,11個工作室與18個行業調委會等服務團隊精準為訴求群眾“把脈開方”;平安漳州e家平臺“盯梢”多源數據,對各類風險精準掃描、分色預警;巡防員與綜治網格員化身“平安哨兵”,走街串巷排查隱患,九成糾紛在基層一線就“熄了火”。
在這里,“楓橋經驗”不再是口號,而是化作了鄰里間的笑容、街巷里的暖意、村社中的共融,萬家燈火里的矛盾自然消解于無形,法治與共情在街頭巷尾的煙火氣中實現同頻共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