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27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4月26日,閩南家史計劃呈現系列展覽《楊暉:狩獵時光的詩人》在九龍江畔的「閩南院子」正式啟幕。展覽以“來路也是出路”為主題,由「閩南院子」出品,四季和歌與楊暉工作室聯合主辦,通過藝術家楊暉跨越20年的影像記錄與實物檔案,重構閩南文化的精神原鄉與全球敘事下的本土日常。展期將持續至2025年6月26日。
楊暉是眾人眼中的“城市記錄者”,用他自己的話則是在用影像記錄來洞察世界,留存時光,與生命對話。二十余載,一直長期專注于九龍江流域的藝術實踐,建構出以進發宮碼頭、漳州古城、碧湖、月港、鼓浪嶼這五個河流節點,展開的一系列研究型藝術項目,探索城市發展脈絡與文化記憶的內在聯系,意圖在記憶的碎片間拼構出個人與城市歷史、時代變遷之間多元而復雜的敘事關系。藝術家捕捉的并非單純意義上視覺層面的“美”,而是對一座城市、一條街道、一個家庭往昔歲月的深情挽留。
作為主辦方同時也是策展人的王忠明,以閩南家史作為此次展覽的重要背景,融合藝術家的影像文獻傳遞出更多元的表現力,富有張力的投射出對閩南文化、“普世價值”、精神與信仰層面的深遠含義。展覽所在地-九龍江畔的閩南院子也在此次展覽中作為對傳統商業空間的重新定義,傳達出新型社區的探討和暢想。歷經數月的采錄、梳理和視覺重構,根據楊暉的藝術創作,展覽共分為四個章節:《遷徙:被洋流揉皺的家書》中漂流的鄉愁;《送王船:人與海洋的共同記憶》里人與自然的終極和解;《消失的附近:夯土層的記憶考古》喚醒消失的附近性;《小人物:藏起來的日常》讓無名者成為歷史敘事者。
本次閩南家史展飽含了對族群和先人的深情告白,對人類遷徙中不變價值的探索和認同,對“附近性”感知力提升的強調和呼吁,對日常生活里小人物群像的放大和致敬。多維度的思考和呈現超越了傳統對影像技法的評判和空間利用的界限,以細膩和犀利的角度切入歷史的對話,令觀者立于當下,回看來路。
展覽另一個特點是站在歷史的時代中看全球敘事下的日常圖景。楊暉的影像記錄提供了歷史的切片和豐富的故事情節,而一幅幅珍貴的地圖讓我們得以跳脫出當下,俯瞰富有歷史和地理意義的時代全景。展廳中一幅重要的展品,標記著漳州古城、碧湖社區、江東閩南院子、月港和鼓浪嶼的地圖背景,在開幕式當天,由藝術家何君鳳現場濃墨書寫勾勒出一幅全新的作品,“閩南家史”四字的描繪歷程仿佛再次帶領眾人領略了閩南人和每個人來時的道路,收筆的剎那驚覺出路就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