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 別名:細草、魚草、軟草、松藻 分類:水生花卉 科屬: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毛茛目 金魚藻科 金魚藻屬 盛花期:夏季
金魚藻(學名:Ceratophyllum demersum L.)是金魚藻科金魚藻屬、多年生草本的沉水性水生植物,別名細草、軟草、魚草。全株暗綠色。莖細柔,有分枝。葉輪生,每輪6-8葉;無柄;葉片2歧或細裂,裂片線狀,具刺狀小齒。花小,單性,雌雄同株或異株,腋生,無花被;總苞片8-12,鉆狀;雄花具多數雄蕊;雌花具雌蕊1枚,子房長卵形,上位,1室;花柱呈鉆形。小堅果,卵圓形,光滑。花柱宿存,基部具...
金魚藻的介紹 金魚藻(學名:Ceratophyllum demersum L.)是金魚藻科金魚藻屬、多年生草本的沉水性水生植物,別名細草、軟草、魚草。全株暗綠色。莖細柔,有分枝。葉輪生,每輪6-8葉;無柄;葉片2歧或細裂,裂片線狀,具刺狀小齒。花小,單性,雌雄同株或異株,腋生,無花被;總苞片8-12,鉆狀;雄花具多數雄蕊;雌花具雌蕊1枚,子房長卵形,上位,1室;花柱呈鉆形。小堅果,卵圓形,光滑。花柱宿存,基部具刺。花期6-7月,果期8-10月。
金魚藻多年生長于小湖泊靜水處,曾經于池塘、水溝等處常見,可做豬、魚及家禽飼料。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曬干。主治血熱吐血;咳血;熱淋澀痛。全世界分布。 金魚藻的形態特征 金魚藻是多年生沉水草本;莖長40-150厘米,平滑,具分枝。葉4-12輪生, 1-2次二叉狀分歧,裂片絲狀,或絲狀條形,長1.5-2厘米,寬0.1-0.5毫米,先端帶白色軟骨質,邊緣僅一側有數細齒。
金魚藻的花直徑約2毫米;苞片9-12,條形,長1.5-2毫米,淺綠色,透明,先端有3齒及帶紫色毛;雄蕊10-16,微密集;子房卵形,花柱鉆狀。堅果寬橢圓形,長4-5毫米,寬約2毫米,黑色,平滑,邊緣無翅,有3刺,頂生刺(宿存花柱)長8-10毫米,先端具鉤,基部2刺向下斜伸,長4-7毫米,先端漸細成刺狀。
金魚藻的花期6-7月,果期8-10月。 金魚藻的生態習性
金魚藻群生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淡水池塘、水溝、穩水小河、溫泉流水及水庫中,常生于1-3米深的水域種,形成密集的水下群落。
休眠萌發
種子具堅硬的外殼,有較長的休眠期,通過冬季低溫解除休眠。早春種子在泥中萌發,向上生長可達水面。種子萌發時胚根不伸長,故植株無根,而以長入土中的葉狀態枝固定株體,同時基部側枝也發育出很細的全裂葉,類似白色細線的根狀枝,既固定植株,又吸收營養。
越冬頂芽
秋季光照漸短,氣溫下降時,側枝頂端停止生長,葉密集成葉簇,色變深綠,角質增厚,并積累淀粉等養分,成為一種特殊的營養繁殖體,休眠頂芽。此時植株變脆,頂芽很易脫落,沉于泥中休眠越冬,第二年春天萌發為新株。另外,在生長期中,折斷的植株可隨時發育成新株。
營養生長
金魚藻無根,全株沉于水中,因而生長與光照關系密切,當水過于渾濁,水中透入光線較少,金魚藻生長不好,但當水清透入陽光后仍可恢復生長。在2%-3%的光強下,生長較慢。5%-10%的光強下,生長迅速,但強烈光照會使金魚藻死亡。金魚藻在pH值7.1-9.2的水中均可正常生長,但以pH值7.6-8.8最為適。
金魚藻對水溫要求較寬,但對結冰較為敏感,在冰中幾天內凍死。金魚藻是喜氮植物,水中無機氮含量高生長較好。
開花結實
花期6-7月,果期8-9月。雄花成熟后,雄蕊脫離母體,以花藥末端的小浮體使其上升到水面,并開裂散出花粉,花粉比重較大,慢慢下沉到達水下雌花柱頭上,授粉受精,這一過程只有在靜水中進行。果實成熟后下沉至泥底,休眠越冬。
危害影響
金魚藻分布全國,特別是在水中富含有機質、水層較深、長期浸水的稻田中分布較多,危害較重。此外,靜水池塘、湖泊、溝渠中亦有分布。由于金魚藻吸氮能力極強,同時降低水溫,嚴重影響水稻分蘗及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