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2月18日訊 馬年春節,在巍峨的東西雙塔前,在安靜悠長的古巷中,在紅磚白石的古厝間,我們走訪10戶西街人家,為他們拍攝全家福【西街全家福記錄血脈的延續】,留下了這個家與古厝、與西街的記憶。
昨日,我們將18寸放大照分別送到了10個家庭手中。他們中有許多人,一早就看了本網的“西街復興·全家福”報道,有的是訂閱了海都報,早晨一睜眼,就細細讀著自家的故事,端詳著全家福,看每個人照得好不好看;還有的,是厝邊看到報紙,興沖沖地奔走相告,一起看看咱厝人上報紙的情況。
甚至,記者到其他地方采訪時,都碰到不少讀者翻看著海都報,說這些照片真好。還有讀者一大早就給記者發來短信,稱贊照片上的溫情,“讓西街人甚至泉州人都有種幸福感”。
全家福上網 厝邊奔走相拍報
家住西街舊館驛的劉寶珠阿姨,昨天一大早去菜市場的時候,就碰上許多人跟她說:“您家全家福上報紙啦!”劉阿姨趕忙去買了份海都報,在古大厝前細細地看著。收到我們送去的全家福,劉阿姨十分高興,拿著照片一個一個跟我們介紹,這是二女兒,這是兒媳婦,這是媳婦的媳婦……劉阿姨的房間里,還掛著另外兩張照片,一張是和老伴金婚時照的,一張是十幾年前全家人在開元寺的合影。劉阿姨說,這張新的全家福,就把它掛在兩張照片旁邊,到時候通知7個子女都來看看,再各自洗一張掛在家里頭。
“我們家從來都沒有照過全家福呢!”和劉阿姨不同,家住象峰巷的許天恩家還沒有照過全家福,昨天他拿著照片,愛不釋手,直夸照片照得好。古木門,紅對聯,還有喜氣紅燈籠,一家人其樂融融。他打算把照片掛在自家墻上最顯眼的地方,平時喝茶、干活的時候都能看看,還要給兒子、女兒一家各洗一張,讓他們掛在自家墻上,一起感受這全家福。
還有土地巷的陳翠玉阿姨,我們到她家時,她正端著一張小凳子,坐在家門口細細看著本報關于“西街復興·全家福”的報道。陳阿姨今天本來要去看牙醫的,知道我們要來送照片,特意在家等著。照片送到時,不少厝邊都爭相來看,直夸贊阿婆好福氣:“三個乖孫特別喜氣呢!”熱情的陳阿姨還特意煮了自家做的湯圓請大伙吃。這張全家福,她已經想好了要掛在自己的房間里。
讀者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報社
還原了泉州人的溫情
關注本網報道的,并不止西街人。
杜先生是泉州本地人,昨天一早看到本網“西街復興·全家福”報道,特地給記者發來短信:“用‘全家福’文圖并茂的形式介紹西街,讓人耳目一新。10幅全家福,在平實中展現了西街的原生態:那物、那事、那人、那情。西街的老房、古塔、燈籠,都是泉州文都元素;西街生活的平淡故事,讓人品味;西街人家的快樂幸福,讓人向往。所有這些,都流淌著一股濃濃的情——厝邊情、親情、鄉情。而記者用情去記錄,讓人感覺特別真實,特別吸引人。正如網絡上《大萌子和爸爸30年的合影》那樣,用樸實的畫面表現我們心中最真摯的感情,讓讀者為之動容。”
陳先生也給記者打來電話說:“你們做得太好了,讓早先住西街的人回到了之前的感覺!”
“如果我也住在西街,也會想讓你們記者來拍一張全家福。”市民戴先生說,這樣的報道很不錯,有創意,全家福給人“家”的感覺,很有紀念意義。
李老師來泉州15年了,他覺得西街就是整個老泉州的代表,這組報道細入到西街人的西街情結,真好!通過這些,讓西街人甚至泉州人都有種幸福感。
甚至,記者到其他地方采訪時,都看到有不少市民在討論本網“西街復興·全家福”報道,說我們做這個報道做得很深、很透,從平凡的市民身上,還原了泉州人的溫情,挺感人。
這10張全家福,不僅是10個家庭的故事,它們是所有泉州人的西街故事,記錄了西街的過去和現在,也寄予了西街的美好未來。(見習記者 彭思思 本網記者 田米 陳麗娟 實習生 夏鵬程 文/圖)
圖集推薦
版權聲明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回到頂部
電話:0595-28985153 傳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田安南路536號五樓
CopyRight ?2020 閩南網由福建日報社(集團)主管 版權所有 閩ICP備1020650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9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