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團謀共富,攜手贏未來。社硎鄉以黨建為引領,積極探索“組團+共富”發展模式,整合閑置土地資源要素,利用上級撥付資金、跨村聯建資金、社會資本資金、村級集體資金組團發展“共富項目”,不斷夯實集體“家底子”、鼓起村民“錢袋子”。
近年來,社硎鄉立足現有產業規模和村情實際,以強村帶弱村模式,整合資源稟賦相近的行政村組建木蘭湖片區黨委,以“五聯五促”黨建工作模式為抓手,圍繞“精項目、強造血”目標,開出資源利用、產業興村等共富“良方”。修園村、田利村等聯建村整合多方資金,盤活冬閑田,并與市農科院合作,設立食用菌試驗示范基地,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支撐共富項目發展,蹚出一條強村興產富民之路。
“小菌傘”撐起大產業
春光融融,位于仙游縣社硎鄉修園村的羊肚菌種植基地迎來了大豐收。一簇簇褐色的“小傘”破土而出,菌蓋飽滿,長勢喜人。菌農們嫻熟地采摘成熟的羊肚菌,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羊肚菌種植基地里,菌農們正在修剪菌腳。
“今年畝產突破500公斤,部分菌棚最高畝產達600多公斤,創下歷史新高!”修園村羊肚菌基地技術帶頭人羅飛鶴告訴記者,今年基地新增3臺烘干設備,每臺機器日處理量2.5噸,烘干后的羊肚菌每公斤售價千元左右,經濟效益提升30%以上。
社硎鄉平均海拔600多米,空氣清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且無污染,溫度、土壤、濕度都十分適宜羊肚菌的生長。2023年,社硎鄉修園村探索“稻菌輪作”種植模式,整合30畝冬閑田試種羊肚菌,當年便取得初步成效。今年進一步盤活閑置存量,統一流轉冬閑期土地,將羊肚菌種植面積擴大至300畝。
依托羊肚菌產業種植示范基地,社硎鄉在修園村建立羊肚菌加工及展銷中心,打造共富工坊。“目前該工坊可帶動長期用工15人,臨時用工30人,年均增加村集體收入50萬元。”社硎鄉宣傳委員蘇鴻宇介紹,共富工坊為聯建村集體以及群眾提供菌種、營養包以及烘干、加工、包裝等服務。同時,依托社硎鄉“社鄉有禮”伴手禮品牌,搭建羊肚菌展銷平臺,主導全鄉羊肚菌產業生產、加工和銷售,讓羊肚菌從“土特產”升級為“金招牌”,真正讓大棚經濟“搭”起致富好“錢”景,為群眾撐起“致富傘”。
修園村積極引進莆田市農科院邱春錦博士專業團隊資源,采用智能設備,實時監測病蟲害,通過技術攻關實現規?;?、標準化生產,推行“生態循環種養”模式,栽種培育優良菌種,開發菌類種植營養包,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支撐起共富項目發展。
組團謀發展,聯建促振興。社硎鄉立足現有產業規模和村情實際,以強村帶弱村模式,整合資源稟賦相近的行政村組建木蘭湖片區黨委,形成“黨委+支部+農科院+龍頭企業+農戶”的組織架構。由黨支部牽頭,組織科技特派員以及黨員種植大戶成立技術宣講團,通過“田間實踐+課堂培訓”,孵化培育種植人才,為農戶提供種植新技術、新理念,推動食用菌產業從“小而散”向“大而強”轉變。
眼下,社硎鄉的羊肚菌產業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更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隨著深加工產業鏈和鄉域品牌建設的完善,這顆“土里生金”的小菌菇,正成為社硎鄉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名片,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綠色動能賦能發展
連日來,福建木蘭抽水蓄能電站項目上水庫片區各項工程建設正酣。數十臺挖掘機揮舞鐵臂,載重卡車往返穿梭,兩洞一路、上下水庫壩體、砂石系統等多個工作面緊張有序地開展。
福建木蘭抽水蓄能電站是國家重點實施項目、省“十四五”能源發展專項規劃項目,計劃總投資80多億元,總裝機容量達1400兆瓦,配備4臺單機容量為350兆瓦的可逆式水泵水輪機組,主要由上水庫、輸水系統、廠房發電系統、下水庫等建筑物組成。
目前,籌建期工程建設正在穩步推進,通風兼安全洞已全線貫通,輸水發電系統地下主副廠房三層開挖完成85%,上水庫主壩土石方累計開挖完成86%,下水庫導流洞開挖完成。施工用地已全面交付,項目進程不斷“提速增效”,預計2027年年底實現首臺機組并網發電,至2028年年底4臺機組可全部投入商業運營。
屆時,這座總裝機容量140萬千瓦的“超級充電寶”,不僅承載著區域能源結構調整的重任,更將成為撬動社硎鄉產業升級、鄉村振興的新支點。
從“靠山吃山”到“點綠成金”,建設熱潮喚醒了沉睡的生態資源。隨著木蘭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全速推進,社硎鄉正謀劃“綠能+生態+文旅”的復合型產業布局,形成以清潔能源為核心,生態農業、文化旅游協同發展的產業矩陣,計劃開發集“風光水儲能”于一體的環抽蓄綜合生態旅游基地,與鄰近的菜溪巖風景區、社硎傳統村落串聯成生態旅游線路。
“木蘭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帶來的不僅是清潔能源,更是一條綠色發展、共同富裕的新路子。”社硎鄉黨委書記林琰表示,下一步計劃引入社會資本,開發水電研學、生態觀光等多元業態,讓能源工程變身文旅品牌。
文旅融合走出新路
登上社硎塔頭山,23座白色風車錯落有致,巨大的葉片悠悠地轉著,與金燦燦的油菜花相映成趣。這片原先的荒山,如今成為遠近聞名的“風車花田”網紅打卡地,吸引游客徒步登頂,更有露營愛好者在此“安營扎寨”。
春日里,游客在社硎鄉賞桃花。
社硎草山風電場是福建省首個內陸風電場,平均海拔1073米,風電場年平均風速6.23米/秒。項目總投資3.3億元,安裝單機容量1.5兆瓦的風力發電機23座,總裝機規模34.5兆瓦,目前已投產發電,年納稅額達500多萬元。
為充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效盤活草山荒地,自2023年起,社硎鄉修園村對草山可利用的85畝荒地進行統一平整、培肥,改造成梯田,再種植油菜,實現了畝產值800元,年總產值達6.8萬元。
村財增加、農民增收,社硎鄉走出一條“農旅融合”的生態致富路。眼下,這片“風車花田”也成為了當地一張靚麗的旅游名片。
一座座白墻紅瓦、色彩明亮的聯排別墅錯落有致,干凈整潔的硬化路,綠樹成蔭的休閑廣場,5000平方米的人工湖,1000余株桃花,如今的“省級生態村”的白洋村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打卡點。
社硎村的150畝桃林也迎來盛花期,白鳳桃、5號桃、蘋果桃等多個品種的花相繼開放,漫山遍野絢麗如云霞,引來游客踏春賞花。
近年來,社硎鄉積極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以“花”為媒,以景促產,串聯賞花游、采摘游、休閑游等多元業態,打造集產業發展、休閑觀光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結合仙菜線提標改造,串聯塘西古民居、塘西西國寺、羅木坑生態谷、九云寨、刺刀峽谷等景區,逐步形成大刺刀峽谷戶外游旅游路線和塘西村旅游集散地,建設民宿3家、親水露營基地1個,打造成熟采摘園3家;策劃社硎、菜溪、西苑二日游路線。
今年初,社硎鄉與閩江學院深化校鎮合作,在塘西村揭牌成立仙游木蘭抽蓄文旅傳播與移民技術教育基地,依托閩江學院新傳學院人才資源,打造多功能創業基地,將以傳媒服務為切入點,聚焦鄉村文化活動策劃、百姓短視頻培訓、鄉村網紅孵化以及游客短視頻服務等,發展新業態,培育新農人,引領鄉村振興走出“新路”。
“組團聯建”凝聚“抱團發展”合力。下一步,社硎鄉將持續放大“組團效應”,促使共富產業基地擴面提質,構建“黨委牽總、區域聯動、多方協同”的鄉村共富共美新格局。(全媒體記者 朱建婷 通訊員 鄭志忠 陳君妍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