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廂鎮經兜村古稱“淵兜”,總面積約1.5平方公里,人口3500余人。近年來,該村擦亮鄉村振興生態底色,大力發展生態觀光、紅色旅游、新能源裝備等特色產業,書寫鄉村振興的“春天故事”,初步建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村民過上幸福小康生活。先后榮膺全國美麗宜居示范村莊、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全域整治生態美
走進經兜村,平坦整潔的道路映入眼簾,道路兩旁鄉間別墅錯落有致。穿村而過的經兜溪碧波微蕩,清澈見底,溪水兩岸景色秀美,田野成片似錦,吸引游客慕名而來。
“村里的人都是經兜溪養大的,種植莊稼,灌溉農田都需要經兜溪。”村民孫澤庭說,經兜溪發源于海拔較高的山麓,植被豐富,水源涵養量足,是晉江西溪右岸的一條支流,自然流淌于山間、田野、村郭,最后匯入晉江西溪,流域面積9.22平方公里。
誰又能想到,多年前的經兜溪由于缺少管護,存在臟亂差現象。為此,從2017年開始,經兜村加大治理力度,對經兜溪周邊的山、水、林、田、路、村莊等進行系統綜合治理,建設生態護岸600多米;因地制宜保留自然堤岸,或砌筑固定堤岸,既保護溪岸又防洪抗災。推進溪流全域植樹造林,森林覆蓋率達76%,讓山青水綠為美麗經兜增亮添彩。
經兜溪的治理只是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典型縮影,如何讓鄉村從“面子”美到“里子”?經兜村黨支部書記孫開明介紹,建立“四抓”機制。一抓垃圾處理,通過專人打掃、專車運輸等方式做到全天候、常態化保潔,實現“垃圾分類且不落地”;二抓污水處理,通過集中式和分散式兩種處理方式相結合,真正實現全村污水處理全覆蓋;三抓旱廁整治,拆除全村旱廁229座,同時建設8座旱廁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四抓村容村貌,通過發放補貼、簽訂承諾書等方式鼓勵村民對裸房“穿衣戴帽”,現已完成立面裝修178座、平改坡65座。
與此同時,該村還大力實施綠化美化工程,推進村屯綠化、小微濕地等增綠行動,通過墻面涂鴉為斑駁單調的建筑刷新顏值。
孫開明告訴記者,幾年來,該村堅持綠色發展,按照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原則,以美麗田園理念為統領,立足現有基礎,不搞大拆大建,不搞表面工程,著力從改造、完善、提升入手,開展田園環境大清大整,徹底改變田園“臟亂差”現象,如今呈現在村民眼前的是一幅“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鄉村畫卷。
農旅融合實現共同富裕
泉州新能源裝備創新產業園位于經兜村蒲口大橋橋頭,總用地613.7畝,其中建設用地388.2畝,主要以一總部一園區的模式建設,將打造成集生產經營、研發創新、產品展示、電商直播等平臺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建成后有望帶動鄉村乃至全縣“高科技+新能源”現代產業鏈,增加村民家門口就業機會。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經兜村是遠近聞名的“打鐵村”,千余名愛拼敢贏的鄉賢由此出發,歷經“打鐵—維修—制造—品牌—研發—智造”等多個階段打拼,在全國各地創辦了空壓機、機器人、智能制造等企業百余家,其中空壓機產業更是占據全國20%的市場份額。
孫開明介紹,為推動產業振興,目前,村里正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積極聯絡在外鄉賢,加快籌備泉州新能源裝備創新產業園的前期工作,使其資本回流、人才回巢,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
除了發展新能源裝備產業,該村還通過整合資源,著力推進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探索農旅融合發展模式,發展觀光式、體驗式的創意農業。截至目前,已啟動“淵兜水鄉”“后深花海”等項目,每年吸引游客20萬人左右,經營性收入100萬元;建成香帽寨、御果源、愛耕觀光農場等家庭生態農場,帶動29戶農戶,經營性收入350萬元,帶動農戶月增收3000元。
“多年來,村里一直在探索多元化的發展路子,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僅去年通過村企共建方式引進五條人糖水鋪入駐,開業后,在繼承傳統廣式糖水的同時,推出多款網紅產品,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消費,進一步助力鄉村旅游發展,增加村民以及村財收入。2021年村財收入4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26800元。”孫開明說。
城廂鎮黨委宣傳委員陳霜霜表示,經過這幾年的鄉村振興實踐,經兜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成了網紅打卡地。今后,城廂鎮將繼續引導該村做好鄉村休閑旅游文章,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和生態優勢,努力提升鄉村文化和旅游文化內涵,打造成為有產業、有特色、有人氣、有風景的“經兜樣板”。(記者 章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