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該項目包含安溪縣烏龍茶制作技藝(鐵觀音制作技藝)等,這是繼今年5月20日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后,再次獲得的世界級殊榮。目前,安溪縣有鐵觀音制作技藝各級非遺傳承人242人,其中國家級2人、省級9人、市級19人、縣級212人。已獲評安溪鐵觀音大師8名,安溪鐵觀音名匠26名。
發明烏龍茶半發酵制作工藝
安溪縣產茶歷史悠久,始于唐末,興于明清而盛于現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因該縣所產茶葉品質特異、烏潤結實、沉重似鐵、香韻形美、猶如觀音、故此得名“鐵觀音”。
早在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鐵觀音制作技藝在我國茶類制作技藝中別具一格。根據記載,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安溪縣茶農結合實際,發明出一套半發酵的獨特制茶工藝,并根據季節、氣候、鮮葉等不同情況,采用靈活“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術,制作出我國烏龍茶類中的青茶。
鐵觀音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魏月德介紹,鐵觀音傳統制作技藝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個部分。采摘工藝一般以人工手采,采摘標準以嫩梢芽葉形成蛀芽時,采下駐芽二三葉。一年可采4至5季,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片。
而鐵觀音初制工藝包括曬青、晾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復烘、復包揉、烘干十道工序。其中,尤其關鍵的是“搖青”,既要考慮氣溫濕度,又要密切留意茶青顏色、香氣、柔韌度的變化,悉心調整搖青的力度、次數和時間。最終經過篩分、揀剔、拼堆、烘焙、攤涼、包裝6道精制工藝流程,才能形成鐵觀音獨特的色、香、韻,成就一杯香高韻足的鐵觀音功夫茶,一道道講究物候時令的工序,融通自然生機。
在千年的產茶歷史中,安溪逐漸形成了從傳統鐵觀音品種選育、栽培、病蟲害防治、茶園生態系統管理、茶葉采制工藝和茶的相關文化為核心要素的復合農業系統,并為中國茶業發展作出三大重要貢獻:一是發明烏龍茶半發酵制作工藝;二是培育了鐵觀音茶樹品種,至今仍保留有鐵觀音母樹,豐富了世界茶樹基因庫;三是發明“短穗扦插”茶樹無性繁殖技術,對我國茶樹良種的選育,大面積茶樹良種苗木的繁育,作出巨大的科學貢獻。2022年5月,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正式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多彩茶俗融入生活方方面面
“安溪人真好客,入門就泡茶”行走在安溪縣乃至整個閩南地區,親朋見面斗茶、迎賓待客品茶、婚喪嫁娶敬茶,敬佛禮茶,茶已經滲透到當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代表性極強的文化符號。圍繞一株鐵觀音母樹,安溪就流傳著“觀音托夢”“乾隆賜名”“蘇龍創藝”等一組傳奇故事,足見安溪人對鐵觀音的誠敬之心。如斯心意,氤氳出一方多姿多彩的茶文化。在長期的生活積累,演變發展,鐵觀音茶文化通過口傳心授,世代相襲,自然積淀而形成一些獨具特色的茶俗。
安溪最精彩的茶俗當推“茶王賽”。揭蓋聞香、分辨湯色、舀湯品嘗、察看葉底……在安溪縣鐵觀音茶王賽現場,評委團隊對參賽茶樣進行嚴格的品鑒與審評。每年舉辦大宗茶、傳統茶、毛茶、特色品種茶的比賽,持續舉辦各級安溪鐵觀音茶王賽,烏龍茶審評拼配和烘焙技術大賽,推動茶農茶商回歸適度嫩采、重搖重發酵等傳統制茶理念。發動各種商協會舉辦茶王賽,擴大宣傳效果。茶王賽締造的“匠人天團”,正是安溪縣鐵觀音茶產業生生不息、走向復興的生力軍。
“在安溪,不是人人都會制茶,但基本上人人都會泡茶,而泡茶這就涉及到安溪茶藝。”安溪縣茶文化藝術中心主任楊愛紅告訴記者。安溪鐵觀音茶藝還搬上了舞臺,組建茶藝表演隊,不僅在國內推廣,更是走出國門,到多個國家展演,作為中華文化的展示元素。同時在廈門金磚會晤、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和中英、中印、中朝領導人會晤等重大外交活動上亮相,為茶敘外交增輝添彩。
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溪茶歌在勞作中誕生,在鄉民中口口相授、代代流傳,距今已有數百年歷史,是安溪縣一種獨特的茶文化。近年來,安溪茶歌也在內容上與時俱進,歌手們將婚育新風、移風易俗、掃黑除惡等時代主旋律編入其中傳唱,各鄉鎮還巧用茶歌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以茶歌來說事、論理、講法,解決鄰里糾紛。一首首新茶歌緊接地氣、入情入理,深受群眾歡迎。
富有生活智慧的茶鄉人民還從品茗中汲取靈感,運用于美饌美酒之中,制作出具有獨特口感的茶餐。這些精心制成的茶餐茶點,不僅注重食物與茶葉色、香、味融合,還要將茶文化的形、意、名融入茶餐里,打造具有茶鄉特色茶餐品牌,吸引四方來客,又進一步提升安溪鐵觀音的知名度。
在茶旅路線游玩時,游客們可集中體驗安溪縣鐵觀音茶文化,感受茶歌、茶舞、茶事活動魅力。“在現場不管是看茶藝師泡茶,還是品清香四溢的鐵觀音,都是一種享受,而聽茶藝師介紹茶文化,更是增長許多見識。”在鐵觀音發源地農業遺產園,游客們在觀看完茶藝師演示鐵觀音沖泡技藝后表示。不僅如此,每年在特定的日子,游客們還可以在該條茶旅線路感受安溪縣開茶節、出師授徒儀式、茶王賽等盛況。
技藝大比拼的茶王賽、“人茶合一”的茶藝、綿延山頭的茶歌以及豐富美味的茶餐等等,這些與鐵觀音息息相關的藝術、美食貫穿安溪縣整個制茶史。“可以說,我縣鐵觀音聞名全國乃至世界,不僅僅是因為精湛的技藝,更是因為這些獨特的文化增加鐵觀音濃厚的底蘊。這些延伸出來的文化也相繼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與傳承中大放異彩。”安溪縣文體旅局局長林清杰說。
“三茶”統籌挖掘全產業鏈價值
在閩南方言中,“茶”發音為“TAY”,而英語中茶的發音為“TEA”,法語中為“THE”,非常相似。據傳,英語“TEA”的發音就來自閩南方言。可見安溪茶對世界茶文化的影響之深由來已久。
“安溪茶自古以來就是‘一帶一路’的中國符號。”縣茶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早在宋元時期,安溪茶就作為重要的出口商品,從泉州港出發,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那時,與安溪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已經有58個,遍及東南亞、西非、北非等地。到了明末清初,安溪茶風靡歐美,安溪所產茶葉80%遠銷海外。
近年來,泉州友城法國埃羅省與安溪的“茶酒對話”傳為佳話;安溪茶企成功抱團登陸歐美茶葉高端市場,在法國巴黎開設安溪鐵觀音品牌營銷中心;參加米蘭世博會、匈牙利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馬來西亞福建商品展等國際活動。安溪鐵觀音在歐盟、俄羅斯、日本等46個國家和地區完成商標注冊,成功入選中歐地理標志協定首批互認互保清單;以國禮茶、國賓茶身份登上國際政要舞臺,飄香大國外交。20世紀初,安溪縣鐵觀音成為暢銷東南亞的“僑銷茶”。僑居東南亞各國的安溪人,積極行銷家鄉的烏龍茶,倡導飲用家鄉的烏龍茶。據統計,目前,安溪縣茶葉出口日本、東南亞、歐盟等63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約1.5萬噸。
“鐵觀音有了全球農遺、人類非遺這兩張世界級名片,安溪茶產業更有底氣了。借助這一世界級榮譽,安溪縣鐵觀音將發揮巨大的品牌效應,帶動農民增收,助力鄉村發展,促進國際交流,提升安溪茶業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形成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良性循環。”縣農業區劃中心主任張長水說。
近年來,安溪縣堅持從縣域大生態、茶山小生態、土壤微生物、綠色生產技術推廣四個維度入手,實施茶山生態提升五年行動,構建山、水、林、茶、園和諧共生的生態栽培模式,為茶產業發展上好綠水青山發展的生態底色,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在全國率先發展茶莊園業態,建成35座各具特色的茶莊園;“海絲茶源·茶旅圣地”線路入選農業農村部2020年中國美麗鄉村旅游(秋季)精品線路,每年吸引120萬人次以上的“鐵粉”蒞臨安溪體驗消費。
同時,與中科院等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持續合作開展基礎研究課題,為安溪茶產業發展注入科技動能。今年成功發射“安溪鐵觀音1號衛星”和“安溪鐵觀音2號衛星”,全面加快茶園數字化管理步伐。
安溪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縣茶產業鏈“鏈長”肖印章表示,安溪鐵觀音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要統籌擘畫茶文化、茶產業和茶科技,堅持“三茶”統籌理念,為茶文化強載體、拓窗口,為茶產業夯基礎、延鏈條,為茶科技提標準、強支撐,做穩茶生產、做強茶工業、做優茶旅融合,挖掘“東方樹葉”的全產業鏈價值。(陳和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