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掌中木偶戲又稱“布袋木偶戲”,即南派布袋戲,以泉腔演唱,有別于唱北調的漳州北派布袋戲。由于歷史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布袋戲形成南北兩個派別,南北兩派在表演技巧、音樂鑼鼓、道白唱腔等方面有著不同的風格。一般說來,泉州地區的布袋戲屬南派,漳州地區的布袋戲屬北派。
帷幕拉開,鑼鼓聲響,小小人偶在指掌操控下翻飛舞動……這便是茶鄉百姓熟知的掌中木偶戲。安溪掌中木偶戲,是一門古老的地方傳統藝術。近日,安溪木偶戲入選泉州市第一批至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擴展項目名錄。
源起晉代 歷經浮沉興衰
“藝師身坐四方臺,一口道盡千古事。”每逢歲時節令神明誕辰之日,布袋戲總會在茶鄉的街頭巷尾或祠堂、廟會中亮相。演出時戲臺僅有一米多寬,藝人藏于幕布后,操縱形形色色的木偶人登場,吸引著臺下老少觀眾的目光。
“我們這一輩人,從小就看著布袋戲長大,感情很深。”今年55歲的郭全發是南派布袋戲縣級非遺傳承人之一,也是官橋石壁木偶劇團的當家班主。他告訴記者,每年農歷八月到十一月是戲班出場最多的時候。
追溯南派布袋戲的歷史淵源,晉代《拾遺記》及五代《化書》、南宋《巳末元日》中早有史料記載。最初可能是民間以偶人為道具雜耍或戲弄,后來逐漸演變成一種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戲曲表演。民間傳說和《臺灣通志》稱,布袋戲興起于明嘉靖年間,創始人是后來被譽為“戲狀元”的梁炳麟。清末,布袋戲演出興盛。
清代布袋戲由于移民之故流傳至臺灣。木偶戲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閩南戲曲形式,是閩南社會經濟環境、生產狀況和人文精神的集中反映,代表著閩南人勞動人民的文化氣質、審美情趣,體現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及東南亞一帶文化無法阻隔的親緣關系。
民國時期,安溪的布袋戲班幾乎遍及全縣,演員經常挑著擔子走鄉串戶,紅極一時。然而,新中國成立前夕,泉州下屬諸縣的布袋戲班處境維艱,布袋戲藝人也只好紛紛卸下戲裝,自謀出路。20世紀50年代以后,布袋戲班才重新活躍于市井,至70年代,大大小小的布袋戲劇團不斷涌現。
2006年,“木偶戲”被列入安溪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歷經歲月洗禮,如今全縣共有50多個木偶劇團,縣級代表性傳承人17人,主要分布在虎邱鎮、蓬萊鎮、魁斗鎮、龍門鎮、官橋鎮、金谷鎮等地。其中,蓬萊鎮、官橋鎮和虎邱鎮被稱作“三大戲窟”。
“我們本地的民間劇團各有所長,像虎邱金榜‘假宜真’戲班、蓬萊‘新慶春’木偶劇團和蓬萊鎮新美‘永興’木偶劇團等,都很受周邊老百姓歡迎。”郭全發提到,除了在當地表演,藝人們還會前往永春、德化、晉江、石獅、南安、廈門等地演出。
方寸天地 演繹悲歡離合
《肖平道納婿》里,老翁悠悠點燃香煙,口中吞云吐霧;《金錢記》中,佳人在梳妝鏡前拿起毛巾、端起水盆,精心打扮……在郭全發家中,記者看到一系列新奇有趣的布袋戲技藝表演,動作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令人不禁拍案叫絕。
方寸舞臺之間,如何讓木偶“活”起來?“木偶表演得好,關鍵在于長期苦練指功,要靠10個手指頭把人物的性格演出來,展現戲里人生。”郭全發道出其中奧秘。他說,這是布袋戲的基本功,看似只需簡單的手指操控,卻對協調性和靈活性有著極大的要求。
而作為主演,不管大戲小戲、文戲武戲,郭全發一人包辦戲中所有人物的唱、念、說、打,不僅可以用雙手熟練地操縱兩個戲偶,表演各式各樣的動作,還能巧妙切換男女老少各種音色,將劇情娓娓道來,可謂一心多用,呼應自如。
“南派布袋戲有很多特色,比如念白說詞都要用閩南方言,又搭配三弦、二弦、洞簫等南音樂器。”郭全發說,布袋戲擅演歷史小說,包含武打戲、宮廷戲、公案戲、連本戲等豐富的傳統劇目。
據了解,這些劇本、劇目主要由藝人代代口口相傳和不斷加工創作而來。題材大多源自傳統演義小說、民間故事和傳說,或者由民間傳統戲劇的劇本、劇目改編而成,內容通俗易懂,通過俠義情仇的演繹、忠奸善惡的博弈,來宣教忠孝、仁義和懲惡揚善等。
而承載這出大戲的“演員”,則是由郭全發親手雕刻的木偶。據郭全發介紹,布袋木偶頭主要采用樟木為原料,經過開坯定型、細雕、磨平、刷光、上色、彩繪等數道基本工序,歷時數天,方能上演生、旦、凈、末、丑等多種角色。
四十多年來,郭全發手中誕生無數活靈活現的布袋木偶頭。同時,他還潛心琢磨木偶衣飾盔帽、刀槍劍戟等舞臺道具制作,可用自創的線路手法,驅使木偶人做出“轉鈸,搖鈴,敲鑼打鼓”等高難度技藝表演。
“想要演好這出戲,讓老百姓喜歡,我們就要精益求精,還要加入新內容。”傳承傳統劇目的同時,郭全發結合根據時代特點和大眾需求創作新劇本,從業至今,他已創編超過100出劇目。
近年來,安溪布袋戲劇團積極參與各種演出活動,參加“泉州民間布袋戲邀請賽”、慶祝“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文藝演出和福建省民間職業劇團(木偶戲)優秀劇目展演等,并多次獲獎。石壁木偶劇團還被授予“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安溪縣展示點”稱號。
薪火相傳 守正創新發展
安溪掌中木偶戲具有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特點,地域文化特征明顯。其藝術風格獨特,行當腳色分工細致,木偶頭雕刻形神兼備,表演細膩,動作傳神,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安溪木偶戲歷史悠久,代有傳承。主要傳承人有林海良、馬榮華、馬榮水、馬錦春、馬碧霞、林梅桂、郭全發、廖秀榮、蔡松樹、林育才等。
“食指套到頭頸里,拇指、中指分別掌控左右臂,要注意木偶的頭有沒有擺正。”走進虎邱鎮金榜小學,南派布袋戲縣級非遺傳承人、“假宜真”戲班班主林海良正耐心解析木偶的操作要領,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聽講,不時控制木偶點頭、彎腰,靈活擺動。
自2006年列入縣級非遺名錄以來,縣文化館、教育局不斷組織開展木偶戲進校園活動,縣青少年宮也開設了非遺木偶戲公益班。“文化要傳承,手藝不能丟。”談及南派布袋戲的發展,林海良說,想要真正掌握布袋戲的表演精髓相當耗時費力,經濟收入也比較低,所以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學習。
20世紀80、90年代,布袋戲盛極一時,但人們娛樂方式越來越多,布袋戲的市場逐漸變得冷淡。不忍傳統布袋戲凋零,從2014年起,林海良開始奔波于金榜小學、虎邱中心小學和美亭小學,每周授課一次,讓孩子們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只要有人愿意學,我都愿意教。”林海良說。
為了讓孩子們更容易接受布袋戲,林海良將古典戲曲的唱曲和南音等翻譯成簡譜,再配上詞充當教材;結合小學課文,翻閱史料,創作《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一批劇本;將學布袋戲的要領、出臺順序等以書面形式整理出來,供孩子們學習。現在,3所學校學生已能登臺表演不少劇本。
此外,面對時代變遷,茶鄉布袋戲藝人還將本土風俗民俗、茶文化元素等引入布袋戲中,創演《黃旦記》《鐵觀音傳奇》《佛手茶記》《名相李光地》《清代文學家林嗣環》等劇,呈現更加豐富多彩的藝術風貌。
這些年來,安溪縣還積極組織挖掘、收集、記錄布袋戲資料,專門設立3所木偶戲傳習所,供木偶戲民間藝人們練習與傳教,并開展系列“送戲下鄉”活動,鼓勵傳承人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和非遺交流會,為布袋戲的傳承及發展培養新人。
一次次表演,令布袋戲煥發生機與活力。“未來將繼續與學校合作建立木偶戲專業交流傳習場所、專業團隊,做好木偶戲傳承人群培訓,制作布袋戲音像作品和文字資料,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示布袋戲的獨特魅力,讓更多人加入到傳承布袋戲隊伍中來。”縣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陳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肖厝口岸首次進口紅土鎳礦2025-04-27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